[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评价包括目标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多主体评价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基本原则;多方评价、循环反馈的评价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成效的评价具体指标及内容;企业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等方面。进一步通过实践证明了科学的生产实践教学评价能保证生产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产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田恬(1959-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染整技术。(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高职生产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JZ2012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42-03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同时也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属性。目前,职业院校数目众多,不少学校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共同的特点为注重实践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①《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而言,生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实践教学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教学计划并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的定岗、顶岗、轮岗教学活动。然而,各高职院校在生产实践教学方面较普遍地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随机性、教学方法放任等现象,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则存在评价观念落后、评价内容不统一、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方式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②,严重影响生产实践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评价的原则
构建生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为了保障生产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促进生产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生产实践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生产实践性知识和岗位工作技能,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规范生产实践教学过程,更能保障生产实践教学质量。
(一)目标性原则
明确的生产实践教学目标能避免随机性和放任型教学。生产实践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和指针,也是教学评价的中心内容。因此,必须围绕生产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生产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内容,以便于围绕教学目标要求,对生产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科学评价。
(二)过程性原则
教学评价必须不断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不能只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要充分考虑生产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评价要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和针对性建议,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要做到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三)全面性原则
生产实践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因此,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生产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专业情感与职业态度、价值观与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都是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容,并应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四)以人为本原则
生产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因人而异、因岗而异,评价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趋向,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不能一个标准、一种方法。在生产实践教学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化发展。
(五)多主体评价原则
生产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的教学活动,同时生产实践教学过程也是专兼职教师和学生三方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必须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和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是多主体,且应以企业方评价为主。
(六)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要充分考虑多主体评价中企业方的特殊性,评价指标和内容制定在科学、能体现教学目标要求外,还應有具体明确的指标和内容,简单易行的评价方法,以便企业方的评价,有利于多主体评价的实施。
二、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评价的方法
以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目标管理为基础,按照实践教学评价基本原则,由校企双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共同确定符合实际的、可量化执行的生产实践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定后,实施生产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学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过程(见下图)。
具体评价方法为:一是企业评价,包括岗位师傅、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人事部门、后勤管理人员等;二是教师评价,主要是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三是学生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四是课后反馈,后续课程教师和学生反馈、毕业生反馈。
三、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评价的指标及内容
生产实践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比校内教学更多、更复杂,通过运用SMART原则,确定生产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见下表)。
(一)教学目标
第一,学生培养目标。生产实践教学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形式,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形式。可根据生产实践教学时间的长短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如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会1~n个岗位的操作,能发现问题、会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释原因,提出解决方法;能良好地与人交流沟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熟练地介绍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工艺、设备、人员等结构)等。第二,教师培养目标。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施者,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生产实践教学过程同样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