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如
抛弃皇室身份,无视15岁的年龄差,近日,日本天皇的侄女典子公主宣布下嫁出云大社神官千家国麿的消息,在坊间引起不少议论。
有别于日本漫画中神通广大的形象,现实中的日本神道教神官,地位已不复明治时代的辉煌,工资也不过一般水平,神官,到底有着何种魔力?
二战之后无神官
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日本已经不存在神官,只有神职人员。
日本电影、漫画中,常能见到神社,不乏清美幽静的场面,而政治色彩浓郁的靖国神社,又使我们对“神社”的印象复杂化。
作为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祭祀场所,明治维新前,祭祀神灵的神社,与今日类似,是附近居民吃喝游乐的场所或者长途旅行的目的地,其中的神职人员较为随意,并无特异之处。
直到明治维新,政府倡导神武复古,强调神道的纯粹性,仿古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神道教体系,才将神道教抬上国教的崇高地位。明治四年(1871),日本颁布法令,规定“神社之仪乃国家宗祀,非一人一家私有”,为后来军国主义的盛行奠下基础。曾经颓败的制度也经一些国学家、政治家之手,以复古又崭新的面目登上舞台——衣冠、仪式制度之外,日本人还新创大量国风歌舞与谣曲,用以彰显神社祭祀的特殊性。
不过最初,神职人员很被瞧不起,被耻笑为“昼寝官”。但到明治二十三年(1890)发布《教育敕语》,指出神道教为国民道德之基础,国家神道是宗教、政治、教育的一体。至此,全日本的神社皆为官有,全部神职均为政府官吏——此即为“神官”一词由来——分为三阶,神社代表者为宫司,地位最高;辅佐职称为祢宜;而一般职员则为权祢宜。
好景不长,二战结束,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发出严令,政教分离,废除神官制,神职人员直属于战后新成立的宗教法人神社本厅,不再与政府挂钩,再无公务员编制。
神官一词从此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即便神社本厅还会按照各自的功绩、贡献,将神职人员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上、二级、三级、四级等,也已属自娱自乐。
神官等于打杂的?
战争历史并未真正远去,一些神社难以抹去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无法改变自身属性。
除了人们熟知的靖国神社,还有不少神社实与政治藕断丝连,结成保守团体,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不过他们大部分相对低调,主打传统文化的招牌,以免引起违宪的争议。比如“日本会议”,虽然主要活动是抬高日本皇室、鼓励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反对男女平等,但对外宣传口号是“为再建美丽日本、建设骄傲的国家,进行政策提议与国民运动”。
更多的神社则已经远离政治,与世俗生活关系更密。神职人员,除了级别最高的几家比如伊势神宫、出云大社、靖国神社的,大部分社会地位普通,平时卖卖护身符,扫扫地,管管婚丧嫁娶,搞搞社区活动。
普通神职人员,日常更像是神社的雇员,早上七八点上班,拜神后打扫卫生,九点开始处理杂物,卖东西,接电话,晚上七八点下班。若是大神社,工作时间可能更长,任务也更繁重,并不受劳动法制约,因为这不单纯是“工作”,还有“奉仕”之意。比如伊势神宫的神职人员,每天都有较大规模的仪式。黄昏幽明之际,古木参天,流水清净,见他们一色白衣乌履,提灯缓缓而来,意境甚佳。
神职人员工资都由神社本厅下发,一般月收入30到40万日元,约1.8至2.4万人民币,在日本相当一般。人们投入赛钱箱的供奉,并不做神社的收入,而是上交每一地区隶属神社厅的自治会,用于维修、祭典等场合。眼下经济不景气,神社就业也非常难,国学院大学主页就明确提醒考生,不是神社家的子弟,还请慎重考虑这项职业。
如今在日本,要担任神社的神职,大约有四种办法。其一,念有神道学科的本科,日本有两所这样的大学,皇学馆大学与国学院大学。其二,到这两所学校念神道学专攻的研究生,为期一年。其三,高中畢业后到专门的神职养成所学习两年。其四,参加为期一月的神职养成讲习会。
所有四种方法的学生,在入学时都需提交各都道府县神社厅的推荐书。其中,第四条速成法,仅限于神社家出身的子弟因急需继承等特殊情况。
即将娶公主的千家国麿,即出身神官世家。他的父亲是第84代出云国造,是出云大社的宫司,他自己的身份是祢宜。父子均毕业于国学院大学文学部的神道学科。
说来两家算是世交,典子的父亲、天皇已故堂弟高圆宫宪仁亲王与国麿的祖母是远房亲戚,国麿的曾祖母与典子母亲的外祖母也是远房姊妹。这段婚姻,倒是门当户对。公开说明时,千家也强调了出云大社与天皇家的深厚渊源。
但有趣的是,按日本神话的说法,古代日本神灵分天津神与国津神两大派系,天津神即天皇的大和政权,而出云大社祭祀的是国津神系,本质上是天皇家的对立势力——历史上,出云大社与天皇祭祀的伊势神宫曾激烈竞争何者为尊,结果与皇室权威紧密相关的伊势派胜出,成为日本地位最高的神社。
巫女只是临时工
逢年过节,神职人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这就需要招聘大量临时工,也就是“二次元”常见的白衣朱襦的可爱巫女们。
需要说明的是,巫女不属于神职。巫女这个概念虽然日本古代即已有之,但是现在神社里可见的可爱巫女,是一种晚近才有的产物——明治维新复兴神道教以后,神职完全规定为“二十岁以上之男子”,并没有把女性放到神官范畴内,亦即,正式神职,没有巫女的事儿。但很多歌舞、谣曲、杂事,又需要女性参与,所以就默认了“巫女”这个角色存在。
当今日本,巫女有本职与助勤之分。助勤就是临时工,多为年轻小姑娘,主要做些卖纪念品的活儿。
每年11月,各处神社都要招募助勤巫女,准备岁末年初的祭祀旺季,没有特别要求,惟独要“黑长直发”,“烫发染发皆不可”。因为助勤巫女报酬丰厚,每小时工资在普通工种的两倍以上,还常有压岁钱、礼物之类的附加品,因此这项工作相当抢手。
相比助勤巫女,本职巫女就少了许多,基本上是神职人员的女儿或亲属,父辈开神社,女儿自然就穿上巫女服帮帮忙,打打下手。
更加稀少的是通过学业就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战后初期,神社本厅延续了明治时关于神职的规定,但到1948年,这条规定中的“男子”被悄悄去掉。理由很简单,战后日本人口减少,很多神社没有男嗣,家族里的女性就出来维持神社运营。如此现实下,神社本厅也只好默认女性神职的存在。
但现状是,女性神职依旧少之又少,两所大学虽然也招女学生,可她们非常难找工作,学校也会劝她们早点死心,干别的比较好。
神社,真不是个男女平等的地方。
(钟健荐自《看天下》)
责编:小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