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弦
【摘要】 初中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期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接受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佳时期。本文作者以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论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德育 课堂教学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022-01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情,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人认为,要在语文学科中较好地实现德育渗透,关键就在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
首先,应抓住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大纲和德育大纲,使两者有机结合,熟悉《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思想,体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杨振宁的《邓稼先》等大量人事记中,可以让学生从接触的一个个人民英雄、民族英雄中,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在学习《邓稼先》一文时,从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放弃优厚待遇,只身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国防工业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事迹中,教育学生应从小树立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坚定信念。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其次,还要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和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今社会,书籍十分之丰富,但也良莠不齐,教师应有选择地让学生去读,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读物,列出书目给予指导,教会他们读书方法,使阅读有成效。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武侠和言情小说的情况,教师应该分析这些小说书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的作品,分析名人的成功与失败,进而引导他们去读名著,教育学生在阅读名著同时,不要只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要重视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分析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和教育。
另外,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通常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因此,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和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作文比赛;鼓励学生写每周在国旗下的讲话稿;指导学生编辑学校手抄报、黑板报和墙报等。通过这些与生活、与语文都相关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的写作能力,还能够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承,学生在学习课文、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必会有所感悟。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向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 参 考 文 献 ]
[1] 《论语》中华书局,2008年版.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
[3] 《现代教育学》(新编本),扈中平、李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