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研究

2014-04-29 20:10张艳辉李宗伟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意产业

张艳辉 李宗伟

摘要:创意产业在表面繁荣的同时,与制造业缺乏有效衔接。创意产业的创新融合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基于此,文章运用演化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结合创意产业融入制造业的运行特征,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即生态位测度模型、产业协同进化模型、创新产品扩散模型。这为拓展创意产业功能,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创意产业;制造环节;共生演化模型

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基本理论。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共生演化模型的理论基础

1. 演化經济思想对创意产业研究的启示。演化经济学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它将技术变迁看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研究对象,用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就在于以动态演化的视角理解社会经济过程,以历史动态的观点揭示经济发展过程和动力。他们强调制度的演化和选择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衡和非稳态的机制,认为经济世界在某一时间和地点所能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演化过程中转变的产物。演化还意味着在时间进程中新质会突现,强调新技术是经济演化的根本动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的动力,揭示经济变迁的真实面目。因此,经济学研究应以系统的、演化的、整体的观点建立动态的演化模型。

事实上,创意产业本身就是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产业演进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所出现的共同趋势,表现为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从产业的主导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中创意取代了劳动力简单累积,成为产业生产方式的核心。从产业运作模式上看,创意产业改变了产业发展的静态平衡,趋向于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设计市场,策划市场,激发市场。创意产业的产品不再是基本的物质性必需产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在我国大都市中,创意产业的兴起正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体现了产业系统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过程。所以,本文用演化经济的思想来构建研究模型。

2. 创意产业价值链融合功能的经济解释。创意产业通过“越界”促成跨行业、跨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任意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重塑传统产业结构来完成价值实现。如消费性创意产业重塑传统产业的服务内容,生产性创意产业中工艺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商业创意重塑传统产业的盈利方式。创意产业的融合功能体现在其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与拓展,在演化过程中,创意产业价值链上节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创意产业系统不断细化,经济主体不断丰富。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不再简单地区别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创新概念。

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必然导致经济系统内部构成元素的复杂化,最终体现为以下三种结果:一是创意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二是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企业附加值的一个环节;三是城市创意化,创意产业能够实现创意产品与城市品牌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当发展到城市创意化后,其产业融合功能又将朝着何种趋势演化?回顾一下创意产业的诞生,或许有助于对这一疑问的回答。创意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创意及创意产业早已有之,为何现在提及,必有其缘由。创意产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其融合创新能力。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所必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城市功能转轨等都迫切需要将创新纳入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创意产业的兴起体现了这一迫切需求。所以,创意产业被寄予厚望。在将来某一发展阶段,当创新能力成为各产业发展的普遍推动力,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构成压力,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创意不再成为稀缺要素,那时候是否还会像现在这样竭力倡导创意经济,努力扶持创意产业。所以,创意产业的兴起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未来,创意产业将回归、融合到上下游产业中去。这也是其历史使命的终结。本文的模型构建也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3.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文献回顾。创意产业通过“交融”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在对上下游的融合辐射中,创意产业能将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产业共生演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生存法则。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共生(Symbiosis)原是生物学名词,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西方学者从20世纪中叶开始将共生理论应用于社会领域,用共生理论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个因素的作用和关系。共同演化借助于复杂理论、突现理论、计算机组织理论、种群生态理论,逐步成为分析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研究方法。胡晓鹏(2008)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经济理论中,阐述产业共生的行为模式和系统特征。张艳辉(2005)通过对生态因子、种群密度、食物链等概念的隐喻,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

关于共生模式的判定,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通过Logistic方程、共生度、共生界面等方法进行分析。王子龙等(2006)利用Lorka-Volterra竞争方程,判断集群之间是偏利共生还是互惠共生。杨毅(2003)以质参量描述的共生度分析了对称性共生和非对称性共生需要满足的条件。Chertow(2000)认为产业共生的关键是协作,地理上的临近提供了产业共生的可能性。Suvi Lehtoranta等(2011)认为共生演化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时涌现种群之间的相互因果、相互适应的关系,共生演化具有技术特性。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变化动力。关于共生演化理论的应用价值,Thomas Graedel(2010)揭示了生态学中的生物组织与产业中的企业组织的相似性。Paul Hawken(2010)将产业生态定义为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思想探讨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Hannan和Carroll(1993年)用种群的生态密度来描述产业集中度的变化规律,并对企业应在何时进入或退出一个产业给与决策支持。罗珉(2001)运用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了随着企业数目的增加,企业的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杨忠直等(2003)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对系统生存理论、企业行为、企业生存竞争、企业适应性与进化、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工程等进行了分析。

二、 产业共生演化模型的构建

1. 产业生态位测度模型。产业生态位宽度包括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测量维度。设N为产业生态群落中的产业个数,r为测量维度个数,Pij为第i个产业的第j个维度的定量评价值。根据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计算公式,产业生态位宽度的计算模型可根据以下公式来调整:

BJi=-[1/(1gN)]×[Pij/(Pij)]×1g[Pij/pij]

i=1,2,…,N,j=1,2,…,r

生态位重叠的测量维度与前面生态位宽度的测量维度相统一。任意2个产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维度上重叠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dij=dji=Pik/[(phk)×pjk]

产业生态位分离的计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础上:

fij=fji=(1-Pik)(1-pjk)/[(1-Phk)]

上式中,Phk为第h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ik为第i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pjk为第j个产业在第k个维度上的定量评价值。

在该模型基础上,根据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时间跨度等,可以确定这两类产业生态位的影响因子。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资源利用多样化程度进行测算,分析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结构生态位宽度和综合生态位宽度。企业对共同资源的争夺会形成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的重叠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竞争程度。产业生态位重叠模型与分离模型可用于分析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合作条件,综合考察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资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间跨度等生态因子中形成的梯度位置,以及在生存空间内承担的经济功能。

2. 产业协同进化模型。本文将创意产业和制造业在生态系统中的内生和外生变化(资源、技术、信息、制度、生产氛围等变化)简化为产业的产出规模。这一产出规模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产业生态群落的共生演化过程,每个产业的产出增长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表现为如下Logistic方程:

=rx(1-)

其中,k表示某一时间和空间内,在给定各种要素情况下,每个产业产出的极限值。r表示理想条件下产业产出的自然增长率或内禀性增长率。x为产业的产出水平,它是时间t的函数。(1-)称为Logistic系数,即产业尚可生产的产出空间。

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本课题将考虑创意产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关系及其共生稳定性问题。根据Lorka- Volterra竞争方程,产业协同进化模型为:

=r1x1(1-+k12x2)

=r2x2(1-+k21x1)

式中,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产出,kij表示产业j对产业i的作用影响系数,i,j=1,2。

利用上述模型,可以结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产品特征、商业模式等,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产业协同进化特征。生态位的分离导致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技术特征,形成协同进化的“命运共同体”。借鉴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共生进化过程,可以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协同体中的技术、信息、制度等要素变化简化为产出信号,在基本的Logistic方程基础上,形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协同进化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测算共生度系数,可以反映产业间主质参量的互相作用程度,判定产业间的共生模式,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进一步推导产业间稳定共生的条件,探讨创意产业对制造环节的融入程度及互利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互补产品。创意产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制造业为创意产业的增长培育市场或客户。按照Logistic增长规律,创意产业的产品扩散过程为

m1(t)=(1+r1)m1(1-+1)

上式中,m1(t)为创意产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r1为创意产业的自然扩散率,N1、N2分别为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最大产出额,m1为创意产业期初的总产出,1为制造业对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促进作用,即扩散叠加系数,1为制造业为创意产业产品扩散的叠加部分。

如果缺乏创新、技术停滞,制造业会逐渐衰退,表现为总产出的逐渐减少,设衰退率为r2。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为m2(t),期初的总产出为m2,在不受创意产业影响的情况下,m2(t)=(1-r2)m2。

创意产业为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升級提供了创新源泉,延缓了制造业的衰退,在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前提下,m2(t)=(1-r2)m2(-1+2)。

m2(t)为制造业在t时刻的总产出,只有当2>1时,制造业的产出才不断增加。同时,制造业还会受到自身的阻滞作用,于是:m2(t)=(1-r2)m2(-1+2-)

基于上述上述模型,可以分析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过程中的产品扩散路径。在创新产品的扩散过程中,制造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互补型企业为创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的场源对创新产品扩散具有加强作用, 导致场源的叠加。创新产品的扩散是扩散主体、竞争企业和互补企业三者的综合作用。互补关系使得扩散主体与互补产品之间产生相互叠加的作用,使扩散的幅度有所扩大。针对这种叠加效应,综合考虑自然扩散率、衰退率、市场容量等因素,利用创新产品扩散模型,可以探讨这种场源的叠加效应。利用平衡点稳定分析法,可以判断在时间变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产业间创新产品扩散叠加的演化趋势。

三、 共生演化视角下对创意产业的研究价值

1. 将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模型引入到创意产业研究中。本文通过对生物体与企业个体、种群与产业、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的映射和隐喻,揭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借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演化思想,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共生、融合、创新、进化等行为机制刻画于模型中。模型的构建思路主要依据生态学的思维逻辑,并遵循了演化经济学的生物进化逻辑,把创意产业对制造业的融合看作具有适应性、应激性、变异性等的生命运动过程。

2. 将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结合,从共生演化角度,关注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与前人注重对创意产业本身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更为关注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模型以期刻画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各自的产业生态位特征,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演化过程,创意产业的创新产品在制造环节的扩散叠加效应。

3. 共生演化模型的提出将为创意产业促进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在共生演化理论指导下,本文认为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需要充分了解产业所处的生态系统,尤其要剖析区域经济中不同产业间的关联作用机制,从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绩效等角度,构建有效运行的产业生态系统。

总之,现有研究对共生演化、产业融合等基本理论已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对产业现象的研究已具备可行性,这为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生态学中对生态位、种群关系、群落演替等的分析模型,为产业融合、创新扩散等提供了模型构建依据。本文结合创意产业的特征,对这些经典的生态学模型进行调整,提出产业间的共生演化模型。这对拓展创意产业功能,促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升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中国工业经济,2008,(9):118-128.

2.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区域企业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机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0-34.

3. 杨毅,赵红.共生性企业集群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模式探讨.管理评论,2003,(12):37-44.

4. ChertowM R.Industrial symbiosis:literature and taxonomy.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25):320.

5. Thomas Graedel, Jennifer Howard-Grenville. Greening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perspectives, approaches, and tools.Springer,2010.

6. Paul Hawken.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Harper Collins, 2010.

基金項目: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创意产业融入制造环节的共生演化机制研究”(项目号:71203063);华东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艳辉,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李宗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阿里巴巴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3-12-28。

猜你喜欢
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三亚学院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改实践模式研究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英国创意产业政策对英国电影的影响及启示
广告创意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探究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探究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之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