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碧垒
[摘要]有人认为视唱练耳仅仅是音高和节奏的技术训练课,这和当前大多数视唱练耳课程脱离实际音乐作品的教学模式有关。文章以主调音乐作品为训练对象,从实际音乐的旋律和伴奏两方面论述了音乐作品在听觉训练中的运用。
[关键词]主调音乐;听觉训练;音乐作品
音乐听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体会乐曲表达的情绪,用听觉来分析乐曲并能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传统的练耳课程里包含音程、音组、和弦、节奏、旋律等练习,这些练习大多与实际作品脱离,形式单一,在练耳课上仅仅依托钢琴来逐一训练必然会显得枯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的确,这些相对浓缩的练习作为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功训练是有必要的,但是与音乐本身完全脱离并不是“练耳”训练的初衷。要想真正提高练耳能力,实际音乐的记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把上述几种要素从音乐作品中分解出来训练,然后再融入作品中听辨,或者先听记音乐作品再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基本要素的训练以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一、听辨音乐的旋律声部
(一)听辨音高
旋律是表现音乐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有调式意义的。因此,在听辨作品中的旋律时有针对地练习调内的音程、音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调内练习可从音程开始,到三音组、四音组,逐步增加音组的长度,并配合完整的和声进行,由短到长,再提取作品片段听记旋律。音程难度递增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音程难度的判断仅仅依据音程大小来定(即音程越小越简单,音程越大越难)是不正确的。和声或者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音程难度,有时音乐中出现的大音程比小音程更容易把握。教师对旋律片段的选择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听辨节奏
熟悉各种节奏型的形态和读法是听辨节奏的必备条件。旋律声部的节奏听辨,首先要把旋律中的音高和节奏剥离。听旋律写节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此类型的节奏听辨能力。音乐作品中的节奏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节奏特点。比如新疆民歌常常出现切分节奏、蒙古民歌里也时常用连续的附点节奏来模仿马蹄声……教师选择音乐作品的旋律片段时,可以某一节奏型为重点来练习(比如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要求学生听记,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可选择一些节奏变化较多的音乐作品,逐渐增加听记难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选择旋律的片段时一定要注意音乐思想的统一以及艺术表现的完整性。
二、听辨音乐的伴奏部分
(一)听辨和声功能
伴奏是以某种织体为依托,建立在主要音乐主题基础上的一系列和声进行,并适当加入各种具有色彩性作用的和弦外音构成。听辨伴奏必须有一定的和声基础。音乐作品的伴奏多以和弦的形式出现:有分解和弦、柱式和弦,有七和弦、九和弦以及省略某音的和弦等等。伴奏里的和弦形式多样,远没有我们在基础乐理课上学的密集排列的原位与转位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眼力”才能看出来。而作品伴奏的分析也不能仅凭理论作出判断,更要求我们结合实际音响来得出结论。
和弦的功能不一样,其听觉色彩也会有区别。若要提高和弦功能的听辨能力,在键盘上做和声题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选取一些旋律片段,要求学生在钢琴上为旋律配和声,或者教师从音乐作品里选择一些短小的和声模块供学生在钢琴上模仿并编配旋律。这些练习会使学生在无形中主动地进行和声排列,并在内心形成和弦和声功能连接的色彩。
(二)听辨和弦音位
和弦练习可从密集排列的和弦开始渐渐过渡到开放排列,从正三和弦到副三和弦再到属七导七逐步到更难的和弦,随着和弦的增多,听辨会越来越难。往往一个和弦中某音移动半音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和弦。此外,音乐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和弦外音,它的加入也会让和弦的音响产生一些变化。听辨和弦音位的前提离不开构唱。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伴奏风格,而后提取作品里的和弦借助钢琴来练习听辨,先听再唱。构唱时可从低音声部至下而上,也可从高音声部至上而下,又或者从中间往两边分别构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次只能唱出一个音,而伴奏里的和弦音常常是同时发出的,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和弦的立体音响的构建。通过想象,和弦的音响色彩可以存入大脑,以致在听辨时可以迅速调取相同的音响来判断,这也是训练内心听觉的一种方式。
用以上的练习作为基础,再来进行音乐作品伴奏的听辨就不那么费劲了。音乐作品的音响一定比单纯的钢琴弹奏丰富许多,这些丰富的音响也会让听辨变得更加有趣。
三、结语
视唱练耳课程作为一门音乐基础学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感受音乐作品,而不能狭隘地认为它是仅仅练习音高和节奏的技术训练课。另外,所有的技术训练也都是为感知、了解、表达音乐服务的,脱离了音乐本身的技术毫无意义。在练耳课上使用的音乐作品既不是单一的音乐要素组成,也不仅仅是各音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系列诸如旋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及现代作曲技法等等技术手段”组合起来的音响整体。因此,在听觉训练中运用音乐作品片段,有助于提高多声部的听觉能力,最终训练成真正的能“听”音乐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