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感觉对歌唱的作用

2016-12-28 13:44杨剑峰
未来英才 2016年22期
关键词:听觉意念

杨剑峰

摘要:心理感觉是现实世界对客观事物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它是脑的功能,人的一切行为(正确或是错误的)都是在心里活动的支配下进行,歌唱也不例外,歌唱中的心理感觉对歌唱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歌唱感觉的正确研究,是理解歌唱发声的正确原理,人体各个机能相互协调的前提。本文从歌唱的听觉、内视觉及辅助措施等方面对歌唱的心理感觉进行更好的诠释,使歌唱感觉对于歌唱状态的引导更加系统化,减少在学习过程中对声乐产生的迷惑感觉,在学习中更好的去指导我们去歌唱实践。

关键词:心里感觉;意念;听觉;内视觉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就强调过人的心理感觉对于学习上的主导作用,他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喜,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这句至理名言就成了学子们的座右铭。韩愈所说的“思”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思维,正式今天心理学家研究的心理感觉,“行成于思”这句话告诉我们,心理活动是学习成功的秘诀,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不能脱离心理活动的支配和控制,歌唱亦然。由于歌唱是情感艺术,情感又是心理机制的重要表现。良好、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就是来自心灵的投入而产生强烈的歌唱热情及歌唱艺术的表现欲望,而歌唱艺术的表现欲望则是发自于情感的投入并带动发声演唱而进入艺术的境界当中,它是歌唱者艺术情感的内化与外现。

一、歌唱的心理感觉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对心理活动的意念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歌唱的意念感觉。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歌唱的感觉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常常使用的教学术语是“哼鸣”“打哈欠”“深呼吸”“高位置”等等,这些都是用不同的声音感觉来启发和引导的,解决我们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来获得优美的声音。能不能学好歌唱,关键是能不能发挥心理感觉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歌唱心理因素的作用

心理因素对于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是其歌唱得更加辉煌的铺垫。歌者在声乐训练与歌唱表演中要从技能、情感、信心以及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上入手,多增加经验,只有经验的积累才会使男高音歌者的心理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歌唱心理是歌唱的前提,只有心理产生了意识,才能对歌唱起作用。所以,不论是在声乐训练还是在歌唱表演艺术中,心理活动都起着基础作用。心理作用会影响演唱者在训练与歌唱中的表现。在训练中与歌唱表演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止歌唱表演是怯场的心理,增强临场表演时的心理调节能力,将歌唱表演充分,完美的表达出来,给听者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歌唱中心理活动的正确引导

1、用心去体会。我们学习声乐的最好方法是从感觉入手,决定歌唱音色的好坏,特别是音色的丰富变化,良好的共鸣感觉更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一些因素,学生在学唱中顾虑太多,思想负担太重,往往束缚了自己的情绪,使身体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歌唱者的发声感觉很不自如,这就使歌唱者缺乏感觉、缺乏激情,使歌曲平庸无力,只有有了激情,才能在腔体的打开上更放松,更自如,通过腔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才能形成音色优美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歌唱者在追求优美动听声音时,首先用心理感觉去体验共鸣器官的活动状态,寻找共鸣时各部分及声音特征的各种感觉,用心理感觉去测定共鸣的大小、能力、活动、音色、运动方向和距离等是否恰当合理,应注意的是歌唱发声过程中,各共鸣腔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片面的,过分强调某一共鸣感觉而共鸣腔体的畅通进行,顾此失彼,实际上,歌唱腔体是联合共鸣的,只不过在高音区时头腔共鸣多一点,唱中声区时,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共鸣多一些,在唱低声区时,胸腔共鸣多一些,根据声区和所唱音高的不同,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三个共鸣区在使用上按照一定的比重在变化,移动着,如果破坏这个比重,那就意味着发声机能失去平衡,再一个许要做的是多朗诵歌词,从歌词中体会旋律意思,理解作者情感,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歌唱家:“你们的歌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在发觉你们在唱,要让你的歌声像在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加以体会。

2、腔体的感觉。第一,头腔共鸣。头腔共鸣感觉是打开鼻咽腔所产生的共鸣,即唱高音时头部产生的一种振动感觉,多用于高声区,声音感觉明亮而集中,由于受“靠前”理论的影响,一些歌唱家的通道保持不好,甚至喉头放不下来,极易造成不是正确的靠前而是前推,其声音是僵的,共鸣的泛音要小的多,表现力不足,脱离“中线”或者说“通道”管道过分靠“前”或靠“后”都会人为的使声音失去了自然的本质特色,达不到高位置,相应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要差,共鸣效果将大大减弱,严重一些就是喉音加白声,纠正方法:小舌抬起,喉部下方打开喉咙状,把声音放在通道里,尽可能是声音上下贯通,咬字要靠前些,不要往后往下靠,这样容易粘喉,声音感觉是“贴”在咽腔内,而听上去是靠前的,有强烈的穿透力,可体会眉心和前额部位有轻微振动的感觉,还可体会咽腔、头腔具有通畅、开放的感觉。

第二,鼻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主要用于中高声区,是在鼻咽腔空间产生的振动,体会鼻咽腔共鸣的感觉还可以在打开鼻咽腔的同时打开咽腔,使鼻咽腔和咽腔畅通无阻,用鼻子吸气时有凉风的感觉。

第三,口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多用于中声区,是在口炎腔空间推动歌唱者可以感到声音结实饱满、醇厚和圆润。

第四,喉咽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其共鸣是声音在深呼吸支持下顺咽壁直通的上下腔体里产生的振动,其进行共振时,歌唱者可以明显感觉到咽喉部分的畅通、松弛的感觉。

第五,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多用于中低声区,其共鸣是自然的胸声共鸣,在进行共振时,歌唱者仔细听可以感觉到胸部嗡嗡响,歌唱者用手抚摸胸部时,会感到胸部有明显的振动,在体会感觉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深度和气流的稳定性,不能上浮,抬胸、提肩、憋气、漏气,打开喉咙,是声带部位与胸腔上部有良好的气息通畅,并具有舒适的感觉。

3、要有自我分辨音乐感觉的能力。共鸣的感觉是歌唱者凭借声音共鸣的正确感觉来协调发声器官的运动产生的音响效果,歌唱者能否分辨声音共鸣的正误,是声乐学习的关键。无论是自己练习还是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歌唱,自我分辨声音共鸣感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练习中可多采用闭口哼鸣、开口哼鸣练习,弱音练习、叹气练习、闭口练习等方法来寻找声音位置,哼鸣的重要性在莫威看来“正确的哼鸣是最价值的练习,可以引导正确的发音,”哼鸣练习能使整个歌唱器官处于一种放松自然的状态,当我们做哼鸣练习时,笑肌微提,上下腭都有上提下放的感觉,双唇和上齿自然似闭非闭,舌头平放,软腭轻轻上提,基音在鼻咽腔和口咽腔同时发出共鸣,连同眉心、额头处都有共鸣的感觉,这种轻柔和谐的振动过程就是哼鸣练习的基本状态,它由于不需要张开口腔,能够找到发声时身体稳定住的力量和感觉,所以能帮助改善人的生活、心理机能,哼鸣练习始终保持深呼吸,喉头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的支点下稳稳下沉,然后气流向头腔、鼻腔送,喉部肌肉放松,喉头处于下放而不压喉,挡气发声的状态,这种练习较为科学,值得注意的是,歌唱共鸣感觉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有两个人在共鸣感觉上是一样的,但共鸣的声学原理和共鸣器官的功能是相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生理条件和嗓音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尤其是对学习声乐刚刚开始的人,寻找到歌唱发声最佳共鸣感觉效果。

四、歌唱心理活动的各种辅助措施

1、手势是感情表达的“无声的语言”。声乐演唱者在舞台上演唱,自然离不开手势的表演,因为手势是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氛,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唱戏”有唱戏的架势,唱歌要不要“架势”呢?演员站在舞台上必须有一种控制力,并且要按照唱歌的正确姿势来进行歌唱艺术的表演,因此是需要一定的架势的,但这种“架势”要摆的恰倒好处,作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能刚能柔,表演自如。摆“姿势”自然离不开手势,“手势”动作的表演,应该有明确的含义,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应该以歌唱为主,手势动作为辅,不可喧宾夺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手势动作应该是千资百态,根据歌曲的内容需要,灵活自如的做一些手势的表演。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各种复杂乃至细微的感情,均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不同的眼光眼神,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与心情,比如京剧大师侯喜瑞老先生对舞台表演中眼睛的表现方法有很精辟的论述:“眼是心中苗”虽然是句俗语,但说明眼睛对表演的重要性,因为人物的一切感情都要通过它看出来,所以说手、步、身、口都对了,眼睛不精,不拢神,眼睛没戏,也没有办法抓住观众。

3、表情要有“春、夏、秋、冬“之分。我国古代卓越的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嵇康,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说:“夫喜、怒、哀、乐、爱、憎、渐、惧、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者也”人的种种感情在产生时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着就是表情,情生于内而表于外,感情和表情直接有关,真实的感情和表情是统一的,虚假的表情则是表里不一,“皮笑肉不笑”“笑面虎”“笑里藏刀”均属一类,人的感情不同,体现在面部的表情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哭与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在面部表情的表现上自然反差很大,笑的时候,眉开眼笑,嘴角向上咧开,面部肌肉舒展开朗,显得兴高采烈,哭的时候,愁眉苦脸,嘴角下撇,面部肌肉痉挛,抽搐,显得痛苦悲哀,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表达歌曲中感情,在面部表情上有所体现,要敢做戏,敢表演,有什么感情就要有什么表演,感情不同表演也不同,使面部有“春、夏、秋、冬”之分,世界著名戏剧大师卓别林,经常对着镜子练习面部表情,为的是舞台表演更生动,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因此,根据歌剧内容表达感情的需要来训练自己的表情是歌唱演员的基本功之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要贴切自然,切不可做作,要表里如一。

五、结语

唱歌跟人们日常生活中其他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平常的精神生活,不要把他看的过于神秘。如何才能打破歌唱对于普通人心目中的神秘感?本文从歌唱最重要的心理感觉方面对歌唱进行的分析、诠释,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认识,更好的了解歌唱。歌唱方法,更重要的是必须注重歌曲内在感情的挖掘和歌唱情绪的全面的投入,最后达到充分的表达。那种单纯从声音技巧来谈感情表现的以偏概全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歌唱既要唱歌又要唱情,只有声情并茂的歌声去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歌唱者在练习中,对歌唱声音的训练和歌唱感觉的培养同样重要,笔者将在学习中的一些关于歌唱心理所思、所悟、所见总结出来,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本初.歌唱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薛良.歌唱的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3] 欧阳义怀.“歌唱呼吸”新探. 发表于中国音乐(季刊),2003

[4]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

[5] 潘坤.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东北师范大学,2005.

[6] 张小弋.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心理心态教学的研究.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7] 徐桦.声乐课教学案头思考三题.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8] 周玲.谈意大利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基本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

[9] 陈瑾.“主导”与“能动”──关于师范声乐教学的思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5.3.

猜你喜欢
听觉意念
意念机器人(上)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LIVING the DREAM
涓滴意念汇成河
准确的心理节奏带来听觉美感
意念打字,让幻想变成现实
如何让农村中学生有“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