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14-04-29 00:44:03夏蕾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前瞻回顾高等职业教育

夏蕾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基于文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点、意义、具体办学途径、制约因素及原因、实施对策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尚存不足。注重校企合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回顾;前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14-04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中既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又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是国内外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尚需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一、本体解读: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历史回眸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是国家颁布的文件中关于校企合作的雏形和初步定义。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随着发展的深入和不断探索,关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深刻、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也不同。易元祥从办学主体的角度来界定校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1]有论者从合作的内容来阐述,认为校企合作泛指学校与社会企业从科研到人才供求等多方面的合作。[2]这些界定指出了办学主体与部分合作内容,但是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和手段,具有不明确性。

目前对校企合作普遍公认的一种界定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3]该界定是从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角度来阐述,体现了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二)校企合作的特点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模式有其特点和优势。校企合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都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生产经验,学校教学人员与企业员工也是融合的。[4]特点之二是具体性。姚文俊指出了校企合作内在的具体要求,如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设置实用性的专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等。[5]特点之三是多样性。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不同类型的,合作的方式也是多途径的。李海燕就是从实施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学校来看校企合作的特征,从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来看校企合作的多样性。[6]陈德清从校企合作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动力,以紧密型、融合型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等五个方面来看校企合作的多样性。[7]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具有的融合性、具体性、多样性,让其对高职院校、企业、师资培养乃至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杨春英、李恒就是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来看校企合作的意义的。认为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目标、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长足改善。[8]

2.校企合作是激活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培养成本,同时获得宣传效应,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徐建从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利用企业的设备、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和让企业通过学校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降低人力培训和招聘带来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方面来阐述其意义。[9]

3.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助推力。

校企合作是建设教师队伍及专业教学团队的有力手段,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孙卫平、李蕾认为校企合作要求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既有利于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步伐,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10]

4.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是增强职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拓宽职校生的就业前景。陈启强认为,校企合作从微观上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通过实习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11]

5.校企合作是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校企合作是把我国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有研究者认为,校企合作能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就业率更好地为国家建设作贡献。[12]李海燕还提出了校企合作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且是改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重要措施的观点。[13]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确实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展现了学校与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上职能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的优势,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的人才。

(四)校企合作的具体办学途径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已经成为提升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其运行需要通过具体的、适合的办学途径来完成。如今,“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企业实习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几种途径。另有几种已经出现但尚未广泛实施的办学途径,有研究者按功能分为人才培养型、研究开发型、生产经营型,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双向联合体合作、多向联合体合作、中介协调型合作。[14]赵龙阳谈到了“2+1”“学工交替”、全方位合作教育、“实训—科研—就业”、双定生(指招生即能就业,完全“以销定产”)、校企双向介入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15]姜云桥研究了合作办学、政府主导等方式。[16]他们都详细地论述了每种办学途径的含义和具体的实施过程。

从上述已有的研究以及实践中,我们知道这些具体的途径对实现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已有的研究对于实施途径的分析大多是方向上的原则性引导,对于具体操作的细化研究却很少有研究者关注。

(五)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互惠互利,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当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存在着很多问题,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

1.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条件不协调,对社会需求不适应。

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很落后,简单技工性的专业开设过多,像环保、传媒等新兴专业较少涉及。高山认为,在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时,就存在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及职业岗位需求的问题。[17]朱新华、宿金勇认为办学条件尤其是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8]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实施校企合作,企业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资源,短期还看不到成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企业就很少愿意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再加上对自身在培养高职人才中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彭利萍认为校企合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实施不深入,并将其归因于学校与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缺乏深层次合作,而企业因为只是提供实习场地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要负主要责任。[19]

3.国家扶持和指导的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法律保障不健全。

国务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是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没有建立像北美CBE模式那种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靳润奇等认为政府执行相关政策时的不到位,导致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失真,这是在政策方面影响校企合作发展的很大问题。[20]

(六)实施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首先,从校企合作的办学主体——学校来着手。针对高职院校自身存在的问题,要根据经济社会和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习实训方法等,让企业也直接参与到学校招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样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符合社会需要。李跃就认为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制。具体而言,要始终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双方的和谐健康发展为合作方向和奋斗目标。[21]

其次,从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企业来落实。要让企业认识到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要将目光放在长远上,校企合作实施得好坏最终还是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者主张要提高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探索建立教育集团合作,校企股份合作等,还可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契约式”的合作关系,探索“订单”合作、资金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等多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22]

最后,从校企合作的保障主体——政府来监督。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中,要履行好职责,从立法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营造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并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调节和引导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如实施参与方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优惠等。还要建立配套机制保障,包括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等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当然,除了政府、学校和企业这三个责任主体之外,还应该把社会力量、国外经验的借鉴也纳入研究的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模式创新。

二、拓展延伸: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发展畅想

已有研究多从宏观入手,尚缺针对性的微观深入探讨。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针对现实,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今后尤要重视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首先,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完善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前提条件。必须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拓宽研究领域,使之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虽然我国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量的文献,但是研究领域仍比较狭窄,研究内容也往往限制于合作方式方面,而关于组织的结构、运作管理模式及制度方面的体系化研究尚有空间,因此以后的研究重点要多关注于实际操作运用方面,实践才能出真知。

其次,因地制宜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要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和区域发展的具体办学途径,健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办出特色和质量。正如研究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应坚持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23]

再次,从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中寻求启示是改进我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要多与国外成功的研究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如北美地区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其学校和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方式以及实施的内容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这说明研究的重点要从注重内涵发展来着手。

最后,政府的监督保障是发展校企合作的外在动力。未来的研究要更关注政府在政策、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还要跟踪研究政府投入改进效果。只有这样把握住关键,才能找到问题所在,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积极成果,还要立足于本国校企合作的办学实践及在现实办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使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地位充分发挥,使其特色及应用性、现实性得以展现。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职业教育振兴才不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陈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对策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田执.浅谈校企联合办学[J].职业与教育,2009(6).

[4][10]孙卫平,李蕾.基于校企合作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初探[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5]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6][13]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7]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8]杨春英,李恒.校企联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分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9]徐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6).

[11]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12][14]谢开勇,赵邦友,张礼达,王晓章.论高校产学研及其运行机制[J].科学研究,2002(4).

[15]赵龙阳.高职院校与校办企业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6]姜云桥.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

[17]高山.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的误区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

[18]朱新华,宿金勇.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9]彭利萍.协作、互助、共赢——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12(11).

[20]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1]李跃.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22]耿云红.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纵横,2010(5).

[23]谷朝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

(责任编辑:沈彬)

猜你喜欢
前瞻回顾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艺术评鉴(2017年1期)2017-03-24 14:00:54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中国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 17:53:18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30:14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7:37:55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面向全球政治经济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前瞻
中国市场(2016年3期)2016-01-15 09:09:50
浅谈如何增强军队政治教育效果
教师·中(2015年2期)2015-03-31 00: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