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2014-04-29 22:17王观涛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对策

王观涛

摘要: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在近30年愈演愈烈,教育行政部门虽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加以制止,但难见成效。深究其背后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高等教育资源获得者与非获得者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差异、人们的成才观和教育观的偏颇、不得已而采用的在当今社会下相对公平的考试选拔制度是其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深层次原因;对策

从2013年8月22日起,教育部对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这也是教育部对此问题第二次征求意见了,再一次在全社会引起了对有关中小学学生负担的热议。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1年开始直到现在,从教育部一直到地方教育部门都出台了大量的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相关规定,但却难见成效,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难点和焦点问题。对于此问题所带来的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危害,社会各界也早有共识。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高素质的人才和国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成为影响国家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理健康,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影响了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热情、敏感和适应的能力,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形成。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社会上下,从教育管理者到教育专家,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都迫切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积极参与者和推手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的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看法。

一、中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多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和家长纷纷对中小学负担过重愈演愈烈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看法,但多从学校和教育部门自身找原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评价的问题、家长和教师的心态问题、校外辅导机构流行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多年以来的减负措施难有实效。但是为什么教育评价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家长为什么会持有如此心态,校外辅导机构为什么会流行和火爆,不搞清这些问题,所有的减负措施都会治标不治本,所有的减负努力都会付诸流水。我认为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如下:

(一)社会的根源

种种原因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高等教育资源获得者与非获得者之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其的追逐与竞争是中小学生负担加重的根源。

教育的产生、发展、完善都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机构的设置、数量、布局,不同类型和水平的教育机构的配置和比例,师资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及师资待遇等等,都需要国家和社会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作为基础,这些都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解放初期,囿于当时的国情,政府采取了精英教育的政策取向,中央财政教育经费主要投向了高校,而且主要投向了理工科高校,重点发展理工科专业,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相当有限,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主要投向了大中城市,对于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投入少之又少,这种局面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改观。由于这种政策导向,导致多年以来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师资,各种优质的软硬件设施,持续向这些地方集中,使得大中城市与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再加上一直以来实施的重点学校制度及对重点学校财政投入的倾斜,使得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加剧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优质的基础教育成了稀缺资源。不仅优质的基础教育稀缺,由于国家的重点扶持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主要倾向于东部各重点高等院校,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4年6月17日在贵州大学举行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谈到: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绝大多数“985”、“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为1.63亿元。“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郑强说,“这非但谈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让人担忧差距正在越拉越大。”这种情况拉大了中西部高等院校与东部高校之间的差距,由于东部省份普遍比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财力雄厚,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投入多,更加剧了中西部高等院校与东部高校之间在教育设施设备、师资素质与待遇、教育水平与科研水平等软硬件设施上的差距,使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纷纷集中于这些高等院校。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正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愈来愈重的根源。在中国,个人的受教育经历和取得的成就往往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有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对个人和家庭来说教育的功利性相当浓厚,由此而引发的在教育上的竞争就相当激烈,而考上好的学校对学生和家庭而言就意味着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所以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竞争也就相当激烈,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施压下,各种校外辅导班、教师课后的补课、各种教辅材料的流行便可想而知,学生负担的愈演愈烈也就可想而知。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优质的教育资源比现在要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远没有现在的情况严重,这又是怎么回事?这又不得不谈到以下的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九年义务教育还未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较现在低,使得竞争优质教育资源,包括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和著名高校的人数较现在要少得多。同时,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也不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素质劳动者,农村学生只要不能考上大中专学校和参军,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的,但仍可在农村就业。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农民普遍收入较低,供养子女上学具有一定困难,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村家长在权衡投入产出比后,虽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但支持鼓励子女读书并出人头地的愿望和行动远没有现在的家长强烈和迫切,这样使得占适龄儿童青少年人数最多农村儿童与青少年竞争名校的人数大为减少。在城市和城镇,年轻一代就业的压力并不大,不管是否读过大中专院校,都能找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且人们之间的工作待遇差别并不大,所以对城市家长、儿童青少年来说,一定要就读大中专学校的愿望也没有现在强烈。还有,只要是大中专毕业生都能分配到较好的工作,而不管这所大中专学校是否是名校,这也使得人们竞争名校资源的意识和愿望并不强烈。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高和当时的政策制度下高等教育资源获得者与非获得者之间福利待遇差异不大,并不能导致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因此,施加给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并不重。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及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无论在数量、规模、招生人数,还是软硬件设施都今非昔比。大学的录取率平均在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照理说应该竞争越来越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招工时,不管具体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一味追求高学历,而且还强调名校的学历,这就意味着越是高学历,越是名校的毕业生越是容易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越有可能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改变自身和家庭状况和命运的机会就越大。而考取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和好的大学就意味着更有可能实现这种梦想。所以学生和家长拼命地争夺这些好的学校教育而不惜不断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同时,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具有足够财力支撑子女读书的家庭越来越多。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和“面子”思想已深入国人血脉,上千年的科举仕途的文化影响,使得家长过份看着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不惜将家庭大量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闲暇时间都投入到考取好的学校的竞争中。由此,学生负担的不断增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见,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不断增加,追根溯源,其根源就在于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和争夺及其背后隐藏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二)教育评价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中,不得以采取的过份强调量化的教育评价与选拔是中小学生负担加重的直接原因。

在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中,必须要有一整套客观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用于人才选拔。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教育应促进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动作和技能的全面发展,不应只着重某一方面。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偏于某一方面。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评价和选拔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程序却出现偏颇,偏向智育,偏向认知,偏向于陈述性知识与简单认知技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动作和技能的发展,忽视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的培养,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片面强调测验和考试,尤其是笔试,而忽视其它考核方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教育管理者受到教育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强调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评价的取向上采取的是目标取向,过份强调“量的研究”的方法,即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二是在这种评价取向下设计的教育评价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容易推广和实施。但由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智力和各种能力是很难用分数来衡量,品德、审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等也是很难用分数来衡量,因此教育评价与选拔的内容集中在能够进行量化的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检测与考核上,所有难于量化的内容都被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同时,采用大量的笔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三是其它的考核方法,如观察、谈话、问卷、作品分析、轶事记录、公开演示等等,对评价者的素质的依赖相当高,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相当强,难于操作,特别是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的背景中,教育评价和选拔将难于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所以,目前这种考试评价取向对于来自于不同社会背景和阶层的中小学生而言是唯一相对而言较公平的竞争方式。

但由于教育评价和选拔确定了评什么和怎样评,因此对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导向作用。现行的教育评价和选拔制度内容和方法必然带来上述教育实际目标和内容的偏颇,采用满堂灌、填鸭式、骑兵式和题海战术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这成为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直接原因。再加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直接以学生的成绩来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与学校的评级、经费投入、学校管理者的晋升直接挂钩,与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直接挂钩,扭曲了学校和教师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进一步强化了考试对教育教学的绑架,对中小学生负担的进一步加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中小学教师教育素养的不高也是上述简单机械粗暴的教育方法与学生评价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三)观念的原因

错误的人才观、成就观、发展观和教育观是中小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重要原因。

存在决定意识。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得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一直到家长、学生和社会普通民众都过份看重考试成绩和排名,产生分数崇拜。每年高考前后,新闻对高考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对高考状元过度报道与宣扬;社会生活中,高考当天从封路、警车开道与护送、出租免费接送考试学生,一直到有可能产生噪音并影响到高考生考试与休息的社会工作与活动的被禁止,高考上线后学生家庭的大摆筵席;在教育部门中,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与班级之间如火如荼地进行上线率的排名与比拼,并在城镇人流集中的地方和各学校大门口拉起大量横幅、气球、彩旗进行庆祝与宣传。可以说,全社会的焦点只有一个——高考及其成绩。在这种全社会对考试及其成绩的过份看着与强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基本的观念,即分数所表示的成绩正确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的质量、学习的能力、基本的素养和发展的潜能,分数被当做一种外在的绝对尺度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建立了正比关系,与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地位与成就的高低直接相关,分数和成绩被赋予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这反映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对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与成就、教育的目的功能和价值、教育应该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职责与素养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简单地说,即并没有具备基本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教师观、成就观、人才观、幸福观等等。全社会上下对考试及其成绩的过度重视与宣传对正确教育观和人才观成就观的产生和形成不断地产生负面累积作用,成为中小学生负担不断加重的直接推手。

二、结语

基于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与其说是一种教育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根源造成的,涉及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政策制度、大的教育环境和成才环境、文化与传统的观念、人们的教育观念等等诸多问题,由教育部门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也是不断出台的减负政策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只要存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缺口,只要高等教育资源的获得者与非获得者之间存在福利待遇和发展前途上的巨大差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就不会停止,考试和选拔必然存在,不管怎么考,考什么,不管出台什么样的评价考试和选拔方案,都会出现竞争的白热化和负担的难以减轻。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给每个人都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个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呢?但如果不改革学校的分级管理造成的不同学校与班级的比较,和政府投入支持的不均衡造成的在管理、师资、经费、设备、生源等上的差异,竞争也不会停止。不改变就业政策、成才环境,给人们提供多种途径和渠道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完善自己并取得成功的机会,竞争也不会停止。只要不改变人们的成就观、幸福观,改变那种成王败寇的思想,不改变全社会上下对名利的过份追逐,竞争也不会停止,中小学生负担的减轻便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过程,是需要全社会上下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地进行。对教育部门来说,当务之急是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提高教师教育素养,改革对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制度和方法,制定检测学生负担的方案或模型,制定适用于全国的教师教育实效评定方案,实行高考的社会化改革,改变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的状况,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他们的优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建军.减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2]邹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探源——从社会学视角看我国基础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刘松.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学分析[J].科教导刊.2013(03)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