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男
摘要:作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通过《论语》阐明了许多儒家的道德观念,而冯梦龙笔下的李甲更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德行方面的反面典型。本文通过孔子道德观中的讲求忠信、推崇宽厚、分辨义利、追求正直四方面,分析阐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薄情郎李甲的德行。
关键字:孔子;道德观;李甲;德行
李甲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男主人公,而此篇小说选自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并多次被改编成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讲述明万历年间,京城名妓杜十娘一心从良却不得愿。直到偶遇太学生李甲,杜十娘准备托付终身。李甲四处借贷,十娘又拿出自己的部分积蓄,终于赎身从良。李甲担心不为家父所容,十娘便主张泛舟吴越,徐徐图之。途中,孙富觊觎杜十娘美貌,诱使李甲出卖十娘,最终致使杜十娘怀抱百宝箱投江自杀。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重要文献典籍,其间囊括了孔子众多道德观念。孔子不仅主张“为政以德”,而且提倡做人处世也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称德”、“好德”、“怀德”、“崇德”更是孔子做人的基本点。孔子的道德观体归纳如下:体恤民众、注重孝悌、讲求忠信、推崇宽厚、分辨义利、追求正直。由于本文旨在透过孔子的道德观阐述李甲在李杜两人爱情中如何薄情,故而重点从孔子道德观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
孔子所提倡的“忠”是为人诚实负责、尽心竭力。“忠”具体表现为:对自己表现为敬业之忠,即“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对君主表现为忠君之忠,即“臣事以忠君”。另外,忠还有“大忠”、“次忠”、“下忠”之分。“信”则指诚实无欺、仁爱信用。《论语·卫灵公》中即有:“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足以见得,忠和信无论在治国还是修身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而李甲则成为了忠和信的反面例子。
面对鸨母十日内筹得三百两银子的要求,李甲起先喜出望外并奔走筹措。未曾想,奔走三日,分毫无获,而后羞于见十娘,却躲在柳监生寓中连住三日。直至十娘命小厮四儿找寻李甲,李甲才不得不空手来见十娘。当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两时,李甲求助柳遇春,直言“倘得玉成,决不有负”。但小说结局却是李甲枉费了杜十娘的苦心,欲将其出卖。
首先,六日筹措不到银两却消极以对,妄图用逃避解决问题,此为不忠。李甲消极的态度则是对李杜二人爱情责任感缺失的一个表现,毫不顾忌十娘感受。竟然一边是杜十娘焦急等待,一边却是李甲于友处连住三日而无任何行动。
其次,忘记当初“倘得玉成,决不有负”的诺言,甚至选择出卖,此为不信。古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今有“以诚实守信为荣”。李甲则违背当初的海誓山盟,将个人信用抛之脑后。
李甲在修身方面,既忘记了忠,也忽视了信,则终究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
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杜十娘成功赎身后,并没有为难李甲让其立即将杜十娘娶回家,而是设身处地为李甲着想:“父子天性,岂能终绝。既然仓促难犯,不若与郎君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郎君先回,求亲友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妻于归,彼此安妥。”足见十娘善解人意,又贤惠聪颖。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甲只求自己脱身,不顾十娘意愿,将杜十娘的终身幸福忘之于千里之外,终未能禁得住孙富挑唆。
按照孔子的观点,李甲则为小人,因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同时李甲又做不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不能严于律己、将心比心、宽厚待人。
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孔子也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即孔子承认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但是利益的获得要用正当的方法,并且要有一定的限度。
(一)利的获得要用正当的方法
孙富抓住李甲要害,为李甲献上“良策”——千金换十娘,使李甲“顿开茅塞”。在李甲看来,此时千金的获得,不仅取得物质上的满足,而且可报家父,“只说在京授馆,并不曾浪费分毫”,“从此家庭和睦,当无间言”。但是,这一切却是建立在损毁杜十娘终身幸福的基础之上的。而李甲的行为,于那些贩卖人口的罪犯毫无区别。
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为了获取钱财,不惜损害他人健康而出售毒奶粉、地沟油、假鸡蛋。这些人就没有恰当地处理义和利的关系,也无疑地成为了利益的奴隶、逐利的小人。
(二)利的获取要有限度
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本来就是不平等的,而李甲对杜十娘的爱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刚开始,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基于满足个人情欲。杜十娘乃是京城名妓,“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月润”,致使“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而李甲又是富家子弟,风流年少,怎有不逑之道理?而后两人更是朝欢暮乐,终日相守。但是,李甲和杜十娘的阶级差别,让李甲有意识把自己放在高于对方的位置,因此双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中间部分,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基于物质满足。接受杜十娘赠银时的李甲,贫寒、落魄,必然对杜十娘感激涕零,纵使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杜十娘的真情所打动。
结尾部分,情欲、物质均得到满足,并觉无利可图后,李甲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阶级身份和家族利益。出卖杜十娘时的李甲纵有不舍之意,也难于突破这利害关系。所以,李甲不仅转卖了杜十娘,还把它看做是一种解脱,“欣欣似有喜色”。这个貌似忠厚的李公子,在出卖杜十娘时表现德极端懦弱、自私,而这恰恰是他的本性。
如果说,李甲对杜十娘没有一丝感情也是不准确的,但这种感情是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前提的。李甲一出场,作者就表明其“纳粟入监”的身份,而纳粟入监是指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粟米或银子入国子监,这足以暗示出李甲不过一个纨绔子弟,贪图享乐是其本质;同时,金钱在晚明社会占据相当重要地位。这也为后来李甲与孙富进行交易提供了依据,假使不出现孙富,一旦受到利益驱使,李甲还是会将杜十娘出卖。
四、“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将正直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并给予极高的地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危孙”……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在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因为不正直的行动,很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人格,又伤及别人,给社会带来灾难。正直,意味着不偏不倚,敢作敢为,坚守正道。
不难看出,李甲不是一个正直的人。当李甲怕杜十娘不同意被出卖时,他做足功夫,假惺惺地不语、默默流泪,百般劝慰。杜十娘又是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七年来苦苦寻觅的郎君,竟把自己当做货物一样卖了千金。而他不正直的后果,却反而使他失去的更多。
谈到正直,不得不提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中的柳毅。面对财色,他正直磊落、坦诚果敢,甚至严辞谢绝龙女叔父钱塘君出言倨傲的说媒撮合。而柳毅和龙女也终成眷属,与李甲和杜十娘悲剧结局截然不同。
综上,李甲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悲剧,纯属自己一手酿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行是达到幸福的目的的手段,而且是包含在行为的目的之内的。德行是为了达到善而做出的行为。”而通过孔子道德观所看到的李甲的德行,却是不讲忠信、忽略宽厚、唯利是图、虚伪奸邪。而李甲这种薄情寡义之人,落得“郁成狂疾,终身不痊”也是必然。因此,培养良好的德行,才是获取幸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安德义.论语解读.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李大清.论孔子道德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10年(05)
[6]单立勋.论杜十娘之死的美学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