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问题探究

2014-04-29 00:44穆丽芳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主观

穆丽芳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在广袤的世界中人类一直与大自然顽强斗争,以至于我们能都存活至今,并且以其非凡的创造力改变着世界。人类不满足于自然本能,找到的改变世界的本源——美。人类创造了美的世界,却又被美所困惑。美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美学的问题就越来越复杂,从古至今,从西到中,美学的秘密是一个永不间断的话题。

关键词:西方美学;审美判断;主观

一、美学端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是一个动人而又琢磨不透字眼,最初就是从我们人类的视角显露端倪,不断衍生进化,人类因此产生丰富多彩的对美的欣赏,所以每个人都是美的缔造者。

当美这个琢磨不透的字眼转而晋升为一门学科时,我们人类对美的理解就越来越充满神秘而严谨的思维,觉得它并不简单。1750年,德国学者鲍姆嘉通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美学命名的书籍,证明了“美”已经成为人类学术思想界的困惑点了,该认真坐下来思考思考,就像思考宇宙的源头来自哪里一样,我们探索美学之路的帆船起航了。

二、西方美学之客与主

当然,鲍姆嘉通的“感性学”在当时占据重要地位,18世纪初的美学理论都是从美化者的角度看待美学,也就是理性派,主观派。鲍姆加登说“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即是认识自身的完善,是一种反客为主的美学思维。

18世纪是中西美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在此以前,美学、哲学与伦理观是混为一谈的,美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几乎都是哲学家。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古希腊罗马美学当中第一个历史环节是针对美的研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是围绕着“美是什么”来进行研究的,到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话题就变为“艺术的研究”,也就是《诗学》,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又变为“美和艺术的研究”。而他们对美的定义都是以“美是客观”为主线,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客观规律”,柏拉图也谈到美是客观理念。但是不管是谁的美学客观主义,最后都会把自己的理论归结于是否谈论人是否对美主导的问题上,正如卡西尔说:“划分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的标志恰恰是在人的问题上。”

因此,到18世纪初一些美学家开始证实了他们的“第六感”,美学家博克讲到美与人的一个契合点就是“情感”,即“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者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这是美学思想上的这一次大转折,人类对美的认识从客观的存在转到主观意识的感受,使美不在没有思想依托。休谟是真正认为美存在于人们心中是有一定标准,他说,“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但有一定的标准的”。所以,人们认识到自己就是美的诠释者。在此后,西方著名的美学家才开始从人的审美角度去证明美与主客观的不解问题。

三、康德的主观审美原则

被誉为美学之父的康德是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使美变成了人类自我意识提高与鉴定自我的评判标准。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就是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无利害而生愉快”是康德对美感的总结,他首先承认美感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让人产生美好感觉的(包括快感、生理以及道德)事物是与生俱来的普遍特征,不以人意识的影响而存在,好似所有能引起人产生美的感受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概念为主,却又普遍存在,这就是“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而他的“无目的”是指审美态度是漫不经心的,没有专门思考过的态度,但审美结果必须又是合目的的,是被定义为具有普遍性的“共同感”。所以说康德的美学观是主要针对审美判断对审美对象的关系,审美是什么?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态度,看一个对象是不是审美对象,就要看审美主体的态度是不是审美态度,才能通过康德的四种条件达到审美的要求。

四、艺术是审美判断的结晶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们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黑格尔说的“外在事物”其实就是人们对生活中美的创造的结晶,这就是被人类欣赏的“艺术世界”,也就是说只有艺术才是真正实现审美判断的果实。那为什么艺术是审美对象的结晶?美与艺术有什么联系?

审美判断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怀着“欣赏”的态度,并根据事物的特点与审美标准来衡量美。而如果审美不是欣赏,而是富有哲理的探讨,那就不是“审”美,而是“思”美了。审美判断需要欣赏一个“外在现实”,是心与眼的完美结合,心里面想的事物如果不以事物表现出来,只有自己心理孤芳自赏,那也不是“审”,而是“幻”了,所以要呈现出来,并且让别人去认同这样的美欣赏这样的美,才具有“审美”的效果,否则就无任何存在意义,更谈不上美不美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是不适用于审美的。

艺术的产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远古伊始,原始住民创造工具时,不仅注意到了辅助自身需求,更多体现出他们征服大自然的顽强生命力。他们使用过的工具、宗教仪式器皿,还有那些存留至今图文并茂的绘画,为我们展现出他们普遍的政治、伦理和宗教的理想,而这更是人类普遍共同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亲临这些古物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其实就是艺术的一种存在形式——情感的对象。“艺术不是像游戏那样只能给游戏者带来快乐,艺术却能给全人类带来快乐,艺术决不是人们穷极无聊闲着没事随便玩玩的东西,在那不朽的艺术品下面,往往横卧着人们类亘古的苦难,而在那些感人的艺术杰作中则往往蕴含着人类前进的动力”。艺术创造不是肆意的情感挥洒,而是有价值的情感寄托。所以艺术是我们人类共同情感的对象化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出来,不断激发人类情感,并不断用他们的行动出创造更多充满乐趣的生活,艺术就是人类生活的本源。

一件远古的遗物在他们当时看来,可能并不从审美的角度去重视,为什么当今人会重视它,并且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距离”二字。当一件艺术作品呈现于人们面前时,是作为艺术家的一种寄托,而往往欣赏者会给予这件艺术品不同的评价,并各自持有不同的审美观,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让人琢磨不透创作者的心路,却又引起自己的无限遐想,产生高于艺术品的美的感受,这件艺术品就成功了,不管它是远古的遗留物,还是当代的创造,艺术品始终是以一个中介的身份出现,艺术拉开了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距离”是艺术的先决条件,也是志矢不渝的艺术规则。所以,艺术既是审美判断的途径也是审美判断的果实,也却能称得上是人类一切美的结晶。

五、结语

“审美就是情感的对象化过程,美感则是对象化了的情感”。无论这里的“对象”是艺术品还是其他事物,都离不开人的欣赏。而艺术是艺术家情感与审美者的共同桥梁,让美能够真正在我们生活中被传播和认识,只有这样,我们人类的一切创造才变得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易中天.破门而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7)

[2]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

猜你喜欢
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实行着手中的主观与客观:基于刑法教义学超越论的检讨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对立与存在
有感猜 忌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相对收入、收入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竞争、压力与主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