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盖斯凯尔夫人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女性小说家,她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塑造了一些被社会所忽视的平凡女性形象。她们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传统女性,有着自强,独立,聪明,果敢的性格,虽然盖斯凯尔夫人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完全脱离父权社会的规约,但却突显了日益增强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盖斯凯尔夫人;女性形象;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小说在十九世纪迅速发展,小说的创作随着社会的变化也转向了新的方向,社会的混乱,阶级的矛盾, 现在社会制度的腐败,这些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促使了一种以批判现实主义为创作基质的作家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盖斯凯尔夫人(Mrs. Gaskell, 1810-1865)。十九世纪也是女性作家涌向文坛的时期,勃郎特姐妹,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杰出女性作家百花齐放,对于长久以来由男性作家统治的文坛,可以说是个历史性的时刻。与其它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同,盖斯凯尔夫人所描述的女主人公大部分是那些处于社会低下层的劳动妇女,她们有裁缝,洗衣工,工厂女工,不再以相夫教子和操持家务为中心,而是从家庭进入了社会,并参与到与社会斗争中来,而不是像乔治.艾略特那样描绘“互访,漫步,野餐,叙谈,聚会,舞会,婚姻等活动。”【1】
一、《玛丽.巴顿》
《玛丽.巴顿》(1848)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成名之作,其以19世纪英国三四十年代的宪章运动和工人罢工为背景,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曼彻斯特的纺织工人们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同冷酷,残忍,以剥削工人来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厂主们之间的激烈斗争。
爱子的痛失,妻子的离世,仅剩的女儿玛丽.巴顿被迫无奈进服装店做学徒,使得原本与世无争的约翰.巴顿渐渐认识到了工厂主的本性,他开始仇视那些以压榨工人为生, 不劳而获的工厂主,随后他投入宪章运动,前往伦敦提交请愿书,然而却以失败告终,父女俩饥寒交迫。而另一方面玛丽却爱上了年轻的工厂主小卡森,幻想着有招一日能够成为让众人羡慕的夫人,她拒绝了杰姆.威尔逊的求婚,但玛丽却在杰姆离开之后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她拒绝了小卡森,而与此同时,约翰.巴顿却在谋划着一场暗杀小卡森的行动。小卡森被杀死了,杰姆成了最大的怀疑对象,他被关押到监狱候审。玛丽无意中发现凶手是自己的父亲,从此便踏上了救出心上人又不暴露父亲的艰难旅程。
多数人从劳资矛盾解读这篇作品,但是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文章中的女性角色,不同于往日里描写的夫人小姐,整日无事可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们不用劳动,不用出去为生计奔波,但是本文中的女性角色均为着家庭的生活,日日辛苦劳作,成为生活来源的主要支柱之一。玛丽在父亲约翰因参加了宪章运动而不被工厂雇佣,整日消沉,山穷水尽的日子里,靠着自己微薄的学徒补助补贴家用,爱丽丝靠做工,将收养的男孩养大成人,玛格丽特在失明的日子里靠卖唱为生。为救助无罪的杰姆,玛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利物浦寻求证人,即使是第一次一个人到陌生的城市去,她也义无返顾—“可是玛丽还是第一次搭乘火车:只见人们匆促来往,声音嘈杂;铃声和号角声,还有火车到达时的机器转动声和汽笛声,她不免觉得心慌意乱。”【2】这些均是盖斯凯尔夫人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其它作家不同之处。
二、 《克兰弗德镇》
“《克兰弗德镇》(1853)连载于1851-1853年的《家常话》,是英国文学中描写小镇生活中的一部杰作。”【3】,盖斯凯尔夫人的《克兰弗德镇》中的克兰弗德是假想地名,此故事发生地点的原型是作者幼年居住的纳茨福德镇。文章逼真地重现了乡村小镇的淳朴的风土人情,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初居住在小镇的一群名门老处女和寡妇的生活见闻。这个小镇上没有几位男士,大家过着节俭的生活,日子平静,月圆人和,有如另一个桃花源。她们的观念老旧,正在被这个工业高速发达的时代淘汰,但是她们自给自足,并没有受到外面世界的影响,克兰弗德镇的沉静,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新意的生活,更加为这里的女性公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偏僻,冷清,可以说是被外界遗忘的地方,女人们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过着正常有序的生活,更加的可以看出盖斯凯尔夫人笔下女性形象的转变。她们虽守旧落后,但她们自视甚高,她们自认为天生比男人行。“家里头有个男人真是碍手碍脚得很!”【4】这也是这个小镇中大多数女性的观点。詹肯斯小姐则认为“那种认为女人不比男人逊色的现代观点。何止不逊色!她认为女人强过男人。”【5】在那个男权社会,女性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颠覆了男人为天,女人只管操持好家里的一切和照顾孩子的维多利亚传统女性形象,她们不再是作家笔下的“家庭天使”,这也是盖斯凯尔夫人的不同之处。
三、《妻子与女儿》
《妻子与女儿》连载与1864-1866年的《康希尔杂志》,是盖斯凯尔夫人最后一部作品,但另人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却并未完成。由于写于盖氏创作的后期,可以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同时也是思想上更为深刻的时期,也是盖斯凯尔夫人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克兰弗德镇》相同,也是反映乡村生活题材的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名为豪森福德的小镇,女主人公莫莉的父亲吉布森是镇上的医生,莫莉年幼丧母,与父亲俩人相依为命。然而在莫莉十七岁那年,父亲与寡妇克克帕克太太再婚。从来都没有想过父亲会再婚的莫莉,悲伤至极,这也致使她对于继母的厌恶之情。莫莉的继母吉布森太太是个非常完美的传统女性形象,是“家中的天使”。姣好的面容,优雅的行为举止,万事以丈夫为中心“我们必须保证爸爸回家后吃上他爱吃的饭菜,我常常发现把男人在家里伺候得舒坦自在是决定一切的”【6】但是,表面上的完美只是假象,自私浅薄才是这个女人的本性,而她的一切庸俗势力的气质全部在其女儿辛西娅的身上体现出来,没有自我意识,一味的追求嫁给一个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男人,不论爱其与否,在她眼中的婚姻只是拿自己的容貌和青春换来的长期饭票。只要有了这个保证,其它的一切一切均不是问题。她一生的追求只是为了嫁给一个能让自己衣着光鲜的丈夫,没有对知识的渴求,没有对业余生活的规划,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围绕着男人打转。辛西娅向莫莉吐露“我没有爱的天赋……对任何人我都做得到敬重,还做得到喜欢,但我决不会有爱得发狂的感觉。”【7】多么的可悲啊,作为一个人,她独独丧失了爱的本能,这是生活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盖斯凯尔夫人正是用这母女俩个人的负面形象来衬托出莫莉的不同之处。从小丧母的莫莉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通过与镇上不同身份与性格的女性接触后,莫莉有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鉴别能力,她不喜欢继母的短浅目光,更不能苟同继姐的自甘坠落,和极度的功利主义。她也同样不喜欢布郎宁姐妹的心地善良却头脑简单,不喜欢她们的因循守旧,不喜欢她们对于别的事情过度关心,四处打探。她喜欢广泛涉猎,博众家之所长,敢于说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与法国女仆的友情,也说明了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与下层劳动妇女交往的反叛精神。
四、结语
盖斯凯尔笔下的女性们可以说是对传统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形象的挑战与反叛,她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 可我偏巧是个女人而不是自由的小鸟,我被家庭绑住,并且没有鸟儿的双翅,我不能高飞……”【8】盖斯凯尔夫人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对于社会条约对女性的压迫均感到不平与愤怒,而她笔下有这些女性形象,正是她用来无声的反抗着这个世界的途径,由于受到宗教与家庭的影响,她并没有完全脱离男权社会的影响,但从整体来说也为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英]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M].苟枚,佘贵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候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钱青.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英]盖斯凯尔夫人:克兰弗德镇[M].刘凯芳 吴宣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6]Elizabeth,Gaskell, Wives and Daughters[M].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66.
[7]Elizabeth,Gaskell, Wives and Daughters [M].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66.
[8]Philippa Levine, Feminist Lives in Victorian England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90.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殷企平.在“进步”的车轮之下-重读《玛丽.巴顿》[J].外国文学评论No.1,2005
[11]傅霞.我们不是天使-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2(06)
作者简介:王宏浩,哈尔滨理工大学在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