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

2014-04-29 21:08王晨旭徐彦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符号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王晨旭 徐彦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都普遍存在形式主义发展倾向,过于空洞的教学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学生的逆反情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这显然增加了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难度。当前教育背景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符号化”倾向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积极向“生活化”方向回归,才能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的教学地位,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至“生活化”的回归问题展开了细致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生活化

“符号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感受更多的是乏味空洞的教条语言,而并非是内化的思政品质。因此,“符号化”向“生活化”的转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向。然而,这一“生活化”教学趋势的回归并非是对“符号化”教学形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指导来体现“符号化”的不同教学方面,将枯燥的符号系统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生活语言。建立在生活基础与理想目标基础之上的思政教学才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其教育意义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与思政教学的内在属性有着必然联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与“生活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化”重点体现出这一课程本身的象征意义,并从这一象征意义出发来对内容的规定形式及概念呈现作出调整,进而突出反映物与被反映物之间的关联,这一教学过程显然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得到提高。思政教学的“符号化”主要由感觉材料与精神意义两个方面构成,在互相作用中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将其反映到教学过程当中。“符号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从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出发,借助符号系统和符号语言来达到思政原理灌输的目的,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学指导作用,符号成为了整个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与“社会世界”的观点有着必然关联,通过生活化语境的创设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显然高于“符号化”教学形式,更加能够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内涵,通过对“生活”二字的理解来更好地实施思政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教学过程实施有着明确的教育目的,这正是“生活化”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质体现。不同于“符号化”语言系统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教学是对现有社会生活经验的有效运用,为学生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从实际生活出发,“生活化”教学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思政教学也更加能够走进学生内心,进而创设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实施模式。因此,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分析,“生活化”教学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然改革方向,通过“符号化”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整合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教学目标,借助整体性力量促进个性差异的改善,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

(一)教育目标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目标的构建应当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目标的构建切忌空泛没有实际价值,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倒金字塔”的教学现状。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脱离使得大学生将思政信念置于遥远的口号目标方面,而忽视了身边的小事。面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可将责任归于大学生的素质不高,而是需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入手,将目标与生活相联系,目标的构建不应凌驾于生活之上。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表现在生命教育方面,让学生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应当积极摒弃抽象化和过度政治化内容的影响,而更多地应当回归到生活中去,将现实生活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因此教学内容的转变也应建立在必要的生活化基础之上。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应当积极排除旧思想的干扰,尽可能融入全新的教学因素。教育内容的讲授不在于要求受教育者一味地顺从,而是需要通过思政内容的灌输来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意识,这一意识既可表现为参与意识,同时也可能是自主意识,强调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因此在内容安排方面也应有所统一。思政教育针对我党方针及政策的宣扬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需要从生活常识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突出思政教学内容的可知与可感。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教学方式方面应当尽可能融入学生实际生活,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来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主张,借助先进的教学设施来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活场景的建设也是教学方法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学校、社区、家庭等都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社会调查、公益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符号化”与“生活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是思想教育人文精神的集中呈现。单向的“符号化”教学显然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全面落实,然而“符号化”中的教育内容却也是“生活化”回归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这一过程并非是对“符号化”教学内容的重塑,而是将“符号化”的合理性一面与“生活化”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进而更好地实现符号系统的完善目的。由此不难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符号化”向“生活化”的回归也不应忽视其中的教育本质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2]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

[3]许晓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符号化”[J].学术界,2009(03)

作者简介:王晨旭(1979.2-),男,汉族,四川凉山人, 硕士, 工作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职称: 重庆科技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徐彦,1975—,男,汉族,重庆开县, 硕士, 职称: 重庆科技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符号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