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刚
兴趣是人们为了认识某种未知事物或者参与某种活动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则是一个人对于学习过程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并持续地钻研它,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从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看,兴趣可以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起因,而这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又将产生新的兴趣并提高原有兴趣,所以兴趣又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起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积极情绪的表现,是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自我活动。2.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并自觉地进行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以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模式的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高一新学期的第一节化学课,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课本新内容,因为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满怀希望,踌躇满志。我基于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做了几个有趣的实验:钠与水的反应,萃取实验,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学生看到奇妙的化学现象,都踊跃地想加入化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此外我还通过一些励志小故事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化学学科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感受“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
二、合理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时,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如何检验Cl-、Br-、I-等卤素离子?2.如何检验卤代烃中卤元素的种类?学生分析出实验方案后,我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方案,学生从失败的实验结果中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卤代烃属于非电解质,分子中的卤族元素以原子形式存在,不能电离出卤离子。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烈了,他们的兴奋度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很想弄清楚如何才能检验出卤代烃中卤素的种类,于是我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案完成实验:将适量的溴乙烷与NaOH溶液混合并加热,同时提出问题3,如果操作中产生Br-,如何检验?此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取溶液滴加过量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要先用稀硝酸将溶液酸化,再加入过量AgNO3溶液,并观察沉淀的颜色。对这两种方案我让他们进行理论分析,很快得出了正确结论。为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我又组织学生按正确方案完成实验,他们很快得出了预期结论。
由此可见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兴趣得到了升华。这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也同样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多么的重要。
三、运用实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化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乃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如化学选修④《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原电池”的教学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设计的,把2mol/L Na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者快,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所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1.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
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
2.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
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显然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能诱发学生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架,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总而言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但教学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才能达成这一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兴趣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新课标下的教育目标必然能圆满实现。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