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4-04-29 05:00郭友林
大观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学生

郭友林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我们的教育与警示。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挖掘教材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教师进修语文教材为例,第一册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乡村的孩子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乡下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悟善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和人生。當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热泪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保持着作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于不加修饰的情感氛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以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人文气息浓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层含义,懂得感恩。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

三、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和理智。而作为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位。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时,主要采用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言传身教,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覃省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J].广西教育,2000,(06).

[2]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2008,(10).

[3]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2007,(6).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