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平身后名

2014-04-29 00:44:03李德生
大观 2014年9期
关键词:历史人物陈平评价

李德生

摘要:西汉名相陈平,生前封侯拜相,尽享荣华富贵,然而,身后名却是毁多于誉,令人遗憾。笔者考察这段历史,认为加诸陈平的多数指责都是以今非古、有失偏颇,完全不符合客觀公正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实在很有再次讨论,予以澄清的必要。

关键词:陈平;身后名;历史人物;评价

一、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两句词虽然简单直白,但却道尽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的内心衷肠。正是这种珍惜羽毛,爱护名誉的心态使不少历史名人进退有止,有所为有所不为,结果成就了辉煌璀璨的传奇人生。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历史人物生前可以指点江山,气吞万里如虎,然而,“身后名”却不是他们自己所能掌控,任何读史的人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乃至个人喜好对他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人心百态,众说纷纭之下,难免参差不一,良莠不齐。这种出自个人观点的评价原本只是见仁见智,无伤大雅,然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实之词多了,难免影响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乃至历史事实的真相,专业的历史工作者于是不得不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历史理论发展到今天,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无疑是获得公认最多的两种理论。按照这种理论来评价历史人物,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首先是历史主义原则,不能以今非古。任何历史人物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儿。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应该把对象放到一定历史背景下,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套用历史。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其次是实事求是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具体地、准确地、深入地、细致地收集资料信息,实事求是地梳理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思想轨迹。邓小平曾说:“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才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当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物评价的原则还有很多,但是上述两条却是最为基础的。事实上,只要能够始终坚持这两条原则,就可以做到很大程度上的客观公正,也不致令众多历史人物含冤莫白了。

二、对陈平的一些不公评价

陈平出身寒微,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秦末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历经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数朝进退自如,尽享荣华富贵,个人一生可谓成功的典范。在他身后,史学大家司马迁承认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历史功绩,同时对他在吕后当政时期能够明哲保身,“以荣名终,称贤相”的政治智慧给予了赞扬;班固、司马光等人也在总体上肯定了陈平的历史智慧,然而后世评价中指责、诋毁陈平的论者远远多于肯定。

概况起来,对陈平的批评指责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轻视甚至否定陈平的谋略,认为陈平计谋拙劣,是“阴谋家”“智盗”。如现代期刊《文史知识》2010年第七期的一篇文章《阴谋家陈平》;明代学者黄汝亨认为陈平一无是处,其计谋都是窃取别人的功劳;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史记》中认为陈平解白登之围时“画美女以与阏氏,计庸鄙,又何奇焉”。

二是指责陈平的政治品格,认为陈平无“人臣之义”“畏死”。如北宋程颢在《二程遗书·杨遵道录》中说,“陈平只是幸而成功,当时顺却诸吕,亦只是畏死,汉之君臣,当时岂有朴实头为社稷者,使后来少主在,事变却时,他也则随却。如令周勃先去北军,陈平亦不是推功让能底人,只是占便宜,让周勃先试难也,其谋甚拙,其后成功亦幸。如人臣之义,当以王陵为正”。南宋学者黄震在《古今纪要》卷二《陈平》中说,“陈平,奸诈小人。……高祖既崩阿吕后王诸吕,几亡汉。端居深念时亦自无策,赖陆贾傅会将相,周勃为将诛诸吕,平为相,亦与窃汉安之名,不知汉亡有此不安者,皆陈平之罪也”。

三是指责陈平的人品问题,如“吃软饭” “盗嫂受金”等。

三、为陈平辩诬

依笔者看来,上述代表性指责评价都是不公不实之词,原因是这些论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历史人物评价原则,从而犯下了以今非古、偏颇片面的错误。

首先来看后世对陈平智谋的批评。“阴谋家”说法的源头可能是出自陈平本人说的一句话:“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根据笔者对谋略学的粗浅理解,计谋似乎有阴谋、阳谋之分,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手段的不同。阴谋是指采用欺诈,蒙骗等手段,其表面行动和真实意图是不统一的。阳谋则是所有行动与计划都让对手看见,知道。阴谋一旦被对手识破就无法继续,而阳谋则是对手明知却依然无法破坏己方的目的。

有论者批评陈平的计谋损害了无辜者的利益,如陈平教刘邦伪游云梦擒拿韩信一事,乃是“窃淮阴侯以为功者”,这种说法令人费解。因为不管韩信谋反是否证据确凿,刘邦既然决心要予以处置,身为谋士的陈平只能据此立场提出最经济合算的计谋。要说此举冤枉、委屈了韩信,那也只能将罪责归结在刘邦身上。因为基于同样的道理,张良后来为吕后定计保住了太子刘盈的地位,此举同样危害了赵王刘如意和刘邦嫔妃戚夫人的利益,难道我们需要指责张良应该为刘如意和戚夫人的最后惨死负上责任吗?

在白登之围中,刘邦大军被匈奴围困,“七日不得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生死关头,曾经“出奇计马邑下”的张良此时不知为何没有表现,最终是依靠陈平的“奇计”才得以脱困。由于史书对于陈平究竟以什么打动了单于夫人没有记载,有人推测陈平此计的道具仅仅是一副美女画像。后世论者居然声称陈平用美女画像的计谋过于拙劣“庸鄙”才导致了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大家不好意思记载下来。这样的说法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前所说,谋略的根本目的是达成设计者所需要的意图,根本不存在境界高下之分。美女画像如果真能达成目的,称得上既经济又环保,如此奇思妙想究竟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呢?

至于后世有人指责陈平在平定诸吕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功劳,完全是“侥幸以就功名”“窃平吕以为功”的说法,笔者认为也很有值得商榷之处。陈平在回答王陵指责时说:“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王陵听了无言以对。这至少说明了与陈平同在相位,彼此多少有所了解的王陵还是认可陈平的说法。考察最后平定诸吕的斗争,最为关键的一役自然是周勃控制了吕禄的北军,而周勃得以顺利进入北军,正是“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然后让郦商的儿子郦寄欺骗吕禄主动放弃了兵权。周勃出身市井,行伍一生都没有听说过有谋略之举,可见此“谋”多数是出自陈平的面授机宜。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指出,陈平即便在平定诸吕的斗争中功劳不及亲自带兵平叛的太尉周勃,他最大的功劳其实是提议拥立了新的皇帝——汉文帝,这一点才是确保他在文帝即位后荣华富贵的根本。

其次来看对陈平政治品格的指责。如北宋程颢说陈平“畏死”、无“人臣之义”。明道先生不愧为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一開口便责以“君臣大义”,殊不知此种说法不仅存在门户之见,而且有明显的以今非古之嫌。因为所谓的“君臣大义”只是在封建统治者将儒家思想提升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之后才可能形成的,用在陈平身上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史书说陈平“治黄帝、老子之术”,也就是说他的思想主旨大致和我们所称的道家相同。道家思想对于圣君明王向来是不怎么感冒的,在道家眼里,帝王根本是不需要的。如果没有圣人君子,让老百姓自我调节,反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陈平的思想人生观更接近于战国时期的游士,游士们心中的君臣关系几乎等同于“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很典型的一种买卖原则。陈平在分析刘邦、项羽两人的优缺点时曾经亲口对刘邦说过:“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而刘邦显然也对此认同。既然这样,以“君臣大义”来责备陈平显然是不合适的。

至于“畏死”的说法,显然陈平是无法辩驳的,因为在利益关系的原则之下,有什么利益能够让陈平这样的聪明人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呢?而且后世指责陈平主要是说他没有像王陵一样断然否决吕后要封赏自己娘家兄弟为王。这种指责未免太过书生意气,明显不知政治斗争的险恶。

这种说法绝对不是毫无依据的信口开河,政治者的语言行动都是建立在足够的实力之上的。以汉朝景帝换立太子的史实来看,当时以丞相周亚夫为代表的文武大臣也是反对声一片,然而他们面对一意孤行的汉景帝,无不马上败下阵来,周亚夫因为此事失去皇帝的喜爱,竟然在罢官之后还被迫害致死。吕氏家族势力在她执政后期已然十分强大,“惠帝崩,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吕雉一直等到自己临朝称制的后期才提议封诸吕为王,完全是成竹在胸,不惧任何挑战与反对。没有实力支撑,仅仅靠面折廷争,失败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事情自然是智者不为。而从受刘氏恩情的深厚程度来看,为什么批评者不将矛头对准周勃而偏偏指向陈平呢?如果仅仅认为陈平曾经在刘氏政权任职就应该在危难时为其死节,那么武周时期的名相狄仁杰恐怕也要因此而背上千古骂名了。

厘清了陈平政治上的品行,对于其道德品行的指责还剩下“吃软饭”和“盗嫂受金”。“吃软饭”一说见《文史知识》2011年第九期文章《吃软饭的陈平》,这个俚语的大意是指男人靠女人生存,从字面不难理解是指陈平娶了富家女这件事。这个说法出自现代学者的口中实在令笔者嘀笑皆非。就笔者眼中所见对陈平持否定态度的论者来看,似乎古代的论者对这点一致保持了沉默。指责陈平“吃软饭”之所以可笑,首先是因为该作者对这个俚语的含义并不理解,陈平娶了富家女确实在一个阶段上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贫困,但他并没有就此安心做个富家翁,反而不避艰险外出发展自己的事业。后来甚至还被人指责有收受贿赂的嫌疑。

陈平在娶亲之前已经饱读诗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当地缙绅名流的赏识,这一点可以从陈家“门外多长者车辙”中得到证实,后来凭借出众谋略争取到丞相的高位更完全与其岳家无关。

对陈平“盗嫂受金”的指责发生在陈平加入刘邦阵营之初,最为起劲的是周勃和灌婴两人,不知这两位能征惯战的将军何时具备了出色的狗仔队素质,居然将此前并不是名人的陈平底细查得如此清楚,甚至连“盗嫂”的隐秘都宛若目睹。且不说周勃老家与陈平的家乡相去甚远,即使陈平在家乡时也没有传出如此绯闻,在交通资讯并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才能难免让人怀疑。“受金”的指控看来是可以成立的,因为陈平亲口承认说“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奇怪的是,陈平竟然分毫没有动用所受钱财,对刘邦表示如果不能信用自己,完全可以交财走人。而刘邦显然对此理解,非但没有因此怀疑陈平,反而拿出四万斤黄金让陈平行反间计,自由支配。在笔者看来,可能是刘邦的手下将领在破秦时积攒了一些财富,于是习惯性的给新来的上司送点孝敬,聪明的陈平自然不可能将所有的送礼者拒之门外而孤立自己,于是将这些视为自己工作该得的报酬。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进行了一些辩诬工作,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陈平这个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4页。

[3]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

[4]黄贞父《寓林集·陈平》,《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 2000 年,集部 42 册第 471 页。转引自凡建:《论陈平》,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文中未详细注明的引文均见于班固《汉书》。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陈平评价
张负的慧眼
张负的慧眼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Numerical research on effect of overlap ratio on thermal-stress behaviors of the high-speed laser cladding coating*
陈平过河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15:34:23
论曹操由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的转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人物说史
考试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07:33:39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