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伊娜
【摘要】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其器乐主修课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自然当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器乐主课。然而,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教学并未形成有专业特色的理念与模式。通过数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设计出“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器乐主修的集体课教学模式”,文章即是对此创新模式的全面描述。文章由集体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集体课教学的理念创新、集体课教学的方法设定、中西融通与母语主导特色四部分构成。
【关键词】音乐教育;器乐主修;教学模式;教学创新
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一门特殊专业。音教学院器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教学院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器乐课的学生也不断增多,如果还是按过去沿用的“一对一”的固定教学形式,显然既不够科学,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因为音教教育器乐方向(主修)的学生大多上是初学者。那么,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每位基础一般的学生多次重复讲授同一内容的授课方式显然存在资源浪费之弊,对于培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鉴于此,目前音乐教育专业不仅要求“一专”,更倡导“多能”。亦即不仅要求学生有一技之长,更强调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尽可能地掌握多种知识技能与传授这些知识技能。当今社会十分需要相对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普及音乐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也鲜明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理念。音教专业器乐集体课的教学正是为了满足众多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未来音乐教育的合格人才。本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为:集体课教学能减少教学中的重复劳动,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音乐人才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到新的水平;缓和音教学院目前学生多老师少即师生比例失衡的矛盾,通过集体课开展的合奏、重奏训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我差距,增强同学间合作的默契与集体荣誉感,使现有教学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合格音乐教育人才。
培养有多元文化视野、综合素质、宽口径、适应性强的音乐人才,是音乐教育改革及学科建设的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是本研究的指导思想。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这是国家制定的艺术教育发展的目标。据此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便愈加清晰地呈现出来,即“一专多能”甚或“数专多能”,力求通才与专长的统一。对于本器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探讨而言,这既是研究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一、集体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音乐教育专业特色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断加速。随着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中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计划数逐年增扩。与此相比,高等音乐教育的师资却出现明显的不足。也就是说,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之教师的教师不足。其中,钢琴、声乐以外的专业教师数量尤显不足。与此相对,音教专业学生的器乐学习需求量却相对较高,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教学工作量,使现有器乐老师不堪负荷。另外,虽然学院在器乐教学上有相当的投入,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非良性循环。显而易见,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充分利用优质教师资源,提高音教专业器乐课教学的质量,使教师教得舒心流畅、学生学习轻松而有收获,在音乐教育器乐专业进行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实验势在必行。我们认为,集体课教学模式不仅能避免重复劳动,降低教学成本的投入,缓解学生多、老师少、教学负担重的矛盾,亦能够根据音教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提高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体现出音教专业器乐教学的特色。
(二)教育教学大势所趋
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多元化、全方位、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音乐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钢琴、声乐这些基本的专业素质以外,中国传统乐器及其他西洋乐器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样化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追求日益多样化,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扩展。近年来全国上下推行素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艺术团体红红火火。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电声乐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都需要老师指导。传统的单一型的音乐人才,亦即仅仅可以唱几首像模像样的美声歌曲亦或仅仅满足于弹几首有些难度的钢琴曲已非常不够用,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也难以适应社会对宽口径综合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在音教专业推行器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能于钢琴、声乐之外掌握一门或多门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能,实在是当下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
二、集体课教学的理念创新
我们在设计集体课教学模式时,首先提出了力求“点”与“面”统一的创新理念。即基本知识的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问题(面),同时还要兼顾个性的发展(点)。首先,教师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组,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将每组中相对优秀的学生挑选出来,再进行编组重構,二次重组时可以不受年级限制,以利于不同技术层次的学生能顺利发展,有效避免了因为接受能力的不同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横向知识积累宽泛融通,纵向精深技术因人而异”的方式方法,尽量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单个教师面对多名学生,可以集中讲解基本知识,并将知识串演融通而系统化,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重复劳动,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而器乐集体课上有利于开展的合奏、重奏训练,则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我差距,通过模仿借鉴缩小消除差距,从而增强了同学间艺术合作的默契,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友善和谐与集体荣誉感。
(一)兼容并蓄技能交叉(1+1>2)
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交融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所以,基本技能交叉运用是器乐集体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的原则。因为音乐教育学生几乎都学习过钢琴、声乐。于是,我们在器乐集体课中,就积极通过将以往掌握的其他专业音乐技能,比如声乐、钢琴、古筝、扬琴等技能的任意两种结合起来,进行弹唱能力的培养。比如钢琴弹唱、扬琴弹唱、筝歌演唱等。钢琴也可与其他乐器融合、各种民乐重奏及器乐小合奏等多种融通结合的样式,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模式和学习内容,又促进了学生音乐专业技能的长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拓宽了学生的专业与文化视野。
(二)实践获能力得真知
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仅自己会弹、会唱是不够的,关键还要能够合作、善于合作,最终熟练掌握会弹、会唱的技能,为将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做好技术准备。所以,我们在集体教学课中总是力求技能与实践的统一,常常采取“教师设问,学生作答;学生出题,集体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对话,相互辅导,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化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已然培养其教学能力,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我们也采取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把集体课中所学的合奏、重奏、协奏等艺术形式搬上舞台,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合奏、重奏单纯的技术技巧,更通过舞台艺术实践将所学进行展示,强化了合作艺术的理念,巩固了合作艺术的技巧。而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与热情,更增加了学生艺术表现的自信心,简言之,实践获能力,实践得真知。
三、集体课教学的方法设定
(一)教材的科学性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当体现专业特色。音乐教育专业器乐课教学的教材在充分体现音乐教育特色的基础上还应当突出学术性。我们认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集体课教材首先应当在“浓缩”上下功夫,即对各技术练习要综合提炼,力求每项练习都能发挥“以一当十”的功效。其次,要特别注重精练与泛练内容的平衡。编写教材当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及初学者的特点,必须遵循普及性与专业性融为一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内容既要适应到个别课的学习,更要考虑到集体课的需求。因为集体课的教材不同于一般性教材,集体课教学的技术训练不仅是单纯的技法学习,合奏、重奏理念的灌输及实际操作训练特别重要,而其中弹唱的训练则应视为重中之重。教师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对于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尤其是改革作为教学之本的教材,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
“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所以,教材的科学性是器乐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教法的先进性
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集体课教学某种意义上看含有一定速成教育的性质。多数学生几乎未有学习经历,从零起步。时间紧,任务重。这就需要学习者于学习过程中既要动手更要动脑,同时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保证。不过,有学生反映,有时一天练上八个小时,也感觉不到琴艺明显的提高。这个事实说明,练习时间固然重要,但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练习时间的堆积。于是,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最大化的学习效益,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就成为器乐集体课教学的突破口。常言道:“只有老師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透出了一个道理,即教法的先进性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在改革教学方法上做文章。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优势,适当增加作业的负荷量,边练习边理解,以理解促掌握。继而在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推进学习的进度,力求于广度中求深度。为此,技术练习要有简洁明确的目的,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理论为先导,演奏为手段,传情为目的,力求学生准确理解并完美表达音乐的深层内涵才是先进教学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不尽”,道出了方法论比之具体的技术更为重要的道理。所以,教师指导与学生研讨相结合,变灌注式单向教法为研讨式双向教法,显然才是教法先进性的体现。而教法的先进性当是器乐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三)方式的多样性
共通的技术知识讲授只是集体课的一个方面,合奏、重奏训练则是集体课教学的特色形式和重要内容。事实上,音教专业如果不采用集体课授课方式也不可能实现合奏、重奏的教学方式。正是合奏、重奏等两人以上的合作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们默契合作、协同演奏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演奏热情。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共同得到了提高。毫无疑问,集体课教学中的合作艺术训练,对学生今后走出校门走上中小学等教育岗位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将来面对的正好是中小学生群体,而非单个的专业学生,集体课教学与合作艺术能力的培养将使他们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四)课型的灵活性
虽然我们极尽所能追求集体课教学从样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的完美,但毋庸讳言,集体课教学也有局限性。而最大的问题当是学生已有演奏水平的参差不齐。程度不一的技术基础、差异甚大的自身条件,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都难以统一。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把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类编组,集体课上集中统一讲授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再以小组为单元针对同一进度的学生群布置同级别的作业,教师对程度较低的学生组增加辅导量,程度较高的学生组则把重点更多放在合作能力的培养上。组与组之间定时安排观摩点评,学生相互对照取长补短,技术技巧的距离差较快得到弥补。整体而言,集体课教学模式是绝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则视情形融入多种方式。如常常根据个人与个性,辨证施教;针对不同组群的不同问题,分别解决。
总之,课型设计要灵活多样,大力提倡个别课与小组课、独奏与重奏、独唱与弹唱的结合。共性问题、基本知识要在集体课堂上集中统一讲授;具体问题、特殊困难要运用多种方式择时择机解决。“三课一体化”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视情节分段实施。过往个别课一统天下的教学方式和课型造成教师虽然工作量巨大,学生上课时间却相对紧缩或者“饥饱不匀”的现象,师生集体交流的机会则几乎没有。另外,教学过程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大量隐性流失。不难看出,灵活多样的课型有助于激活课堂教学。
事实上,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器乐合奏、重奏课的教学。因为在器乐合奏的音响中,学生更能领略到不同声部和音响所产生的巨大音乐魅力,从而激发器乐学习的热情高涨和信心加强。可见,课型的灵活性对于器乐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四、中西融通与母语主导特色
乐器一词,融汇中西,吹拉弹打,八音齐全。要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并熟识各组乐器的基本性能,从而具备今后能够组织与辅导乐队的综合音乐能力,就应该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多学会演奏几种乐器。器乐集体课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成为“多面手”,“通才取胜”也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一大特征。具体而言,今天在校多学会演奏一种乐器,明天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更多的机会和具有更宽阔的立足之地。器乐学习的多元特色也将极大地帮助学生学好作曲技术理论等课,有助于学生将作曲、复调、配器等课程中平面的音符旋律自化为内心听觉中的立体混合音响。所以,器乐集体课与学习的多元特色当为器乐教学改革增加良性驱动力。
当然,在贯彻多元混合、中西融通的器乐集体课教学方针的同时,音教专业器乐集体课教学还应突出民族器乐的主导地位。因为艺术只有具有民族性才可能兼具世界性。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到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我们的音乐教育也理应将音乐母语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观照。另外,对于钢琴演奏作为必修课的音教专业学生而言,在器乐集体课教学中突出民族特色,通过塑造双重音乐能力而获得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与热爱,进而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建立相对主义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就顯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音教学院器乐集体课教学的实践中,中国传统乐器的比重应逐年递增。
五、结论
迄今为止,国内外聚焦于音乐教育专业器乐主修集体课教学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偶有零星文字涉及,却又多集中于钢琴或数码钢琴侧面,有关其他中、西乐器的集体课教学研究的成果报道实属难觅,而对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乐器和丰富多彩的器乐作品的教学如何以集体课的形式具体有效地实施,使器乐集体课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相关研究成果的报道堪称罕见。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对现行“音教专业器乐主修集体课教学模式”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从而真正有利于音教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并期待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带动音教专业教学之方法与模式改革的深入。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教学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会对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定位,也逐渐达成“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一专多能”的共识。器乐集体课教学旨在全面提高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方向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适应未来社会之音乐教育人才需要的教学新举措。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激发出兴趣,调整好状态,更好地掌握器乐演奏技能;必须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研究问题,解决矛盾,树立大胆创新精神,探索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