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 刘素萍
摘 要: 本文追溯了高校辅导员角色演变的过程,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尤其“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了辅导员的角色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角色转换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学生思想特点 转换路径
一、辅导员角色演变的历史探寻
辅导员的角色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辅导员一词经过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与“辅导员”的历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党在军政干部院校实行的“政治指导员”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巨大的转折,提出设立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95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实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即政治辅导处,主要负责辅导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活动,组织推动教职员工政治思想学习等。1953年,经中央同意,清华大学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这一条例的实施标志着中共中央在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的角色在这一阶段体现为从政工干部向教师过渡。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于1980年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质量与水平上得到提高。这个时期的辅导员主要从事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辅导员以“少量专职,较多专职”的形式存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确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明确辅导员的教师身份。20世纪90年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在大规模人事制度改革的带动下,高校学生工作机构的设置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动。并且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量及工作复杂程度增加,大量学生事务工作需要高校辅导员参与完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增加。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招生比例开始扩大,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辅导员的角色经过历史和时代的选择,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多元角色。结合当代“90后”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辅导员角色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
“90后”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1.自主性高,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优越的生活条件、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关爱。“90后”大学生渴望独立,思维活跃,喜欢用独特的方式展现自我以获得关注;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不喜欢教条和灌输,更倾向于亲身实践、验证前人的结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从接受;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的标准。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观念上及自身学习安排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个性。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2.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身处经济环境激烈变革和信息化社会大潮中,“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更丰富和理性,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习惯于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够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并认真思考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他们体现了这个时代主流的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种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前,他们更趋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经济物质的满足。一部分人在追求自我、个性的过程中,忽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有的觉悟,把入党这件原本无上光荣的事情,染上利益的色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理论上的缺失和信仰意识的模糊与淡漠。
3.善于利用网络,但缺乏自控力,内心空虚迷茫。
信息时代对“90后”大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为大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维,又使他们深深地依赖上网络,沉迷于此,难以自拔。他们在网络中寻找精神寄托,虚拟世界中的网聊、网恋和网络游戏带来的刺激与慰藉使学生暂时忘掉现实中的压力与烦恼,但是回归现实之后,他们变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从而加剧内心空虚。
4.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折能力较弱。
“90后”大学生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类活动,考取各类证书,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成长环境和经历的相对封闭,使得他们难以承受来自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心理上产生孤独、敏感、脆弱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分辨能力。近年来,大学生层出不穷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
三、辅导员角色转换的路径
面对新时期高校学生的主体——“90后”大学生日益繁多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应该准确定位角色,更透彻地理解学生的处境和心理,使自身工作方法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其行为方式应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明确学生主体作用和地位,突出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新时代的多元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对象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加强对“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1.做顺应新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指导者。
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引导工作一直是高校辅导员的根本,不同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学生学习新的思想政治理论,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出台的相关政治理论和政策,同时不断提高和巩固政治理论觉悟和基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崇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的建立,培养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根源问题,并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自身闪光点,由此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身价值的飞跃和突破。
2.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指导者向引导者转换。
学生的关注点即辅导员工作的关注点,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才能真正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辅导员要真正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关心、体贴,付出爱心。学习是学生大学生活最核心的一块,辅导员应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权威性干预,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向学生讲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激发学习动力。其他日常行政工作,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展开,形成固定的工作体系和透明的评比模式。还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活动,注重活动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从心理健康的权威说教者向辅导者转换。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和不平衡往往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困惑和压力。因此,辅导员平时要积极搜集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适时进行开导和辅导,将工作重点放在个性发展、情感处理、人际交往、学习指导等方面;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指导、求职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要紧跟时代脉搏,紧跟学生思想心理的新特点,工作角色应由权威说教向民主教育和管理转变,这有利于在师生之间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互相启发,从而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辅导员既要做好理论研究工作,还要做好实际工作。辅导员的工作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兼顾育人功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担当好“思想上的指导者”、“生活中的引导者”、“心理上的辅导者”。
辅导员育人工作的落脚点既不是学生思想的束缚者,又不是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的拐杖和依靠,而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形成自立、自信和自强的坚韧性格,让学生以健全完善的人格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18.
[2]郝志.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204.
[3]靳玉军.高校辅导员近30年来的角色演变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1):73-76.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导刊,2010,(4):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