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晓锋
摘 要: 2014年江苏卷第35题立足于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的宏观背景,重点考察了《经济生活》第二课的内容,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其图示和参考答案符合经济学常规,并无问题;题目难度适中,如果稍加改变就会涉及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易混点和难点:供给(需求)和供给量(需求量)的变动,值得一线教师玩味。
关键词: 价格轴 数量轴 供给 供给量
高考政治江苏卷由于立意高远、题目灵活、富含知识性与人文情怀,多年以来一直引领高考政治之风骚,引无数学人不吝美言。2014年江苏卷第35题立足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的宏观背景,重点考察了《经济生活》第二课的内容,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
2014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5题材料及第一问如下:
材料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①发达国家因为参加世贸组织谈判削减了农业补贴;②日本、巴西、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③以生物质能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劳动力加速流失。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给将面临更复杂的局面。目前,我国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饲料粮和油料作物需求量增加,使得粮食供应出现偏紧的现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导致工业化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安全”放到首要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刺激国际粮价上涨且影响机制相同的因素有哪些?(请选出序号)试在图5中平行移动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D以表示这种变化
然而,此题引起了一些争议,争议的焦点有二:一则是题目所给图形中S曲线和D曲线的经济学意义。质疑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成反比,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而题目中已知的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无疑是违背这一常识的。二则是建议题目中的S曲线和D曲线做成弧线。
对于第一个争议点,从数量角度即从坐标横轴看,争议者的推论无疑是正确的,如此,题目中的S曲线就变成了需求曲线,D曲线就成了供给曲线。然而,经济学在图示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时,往往不是以数量推价格,而是用价格推数量,即将纵轴(价格轴)作为自变量,横轴(数量轴)作为因变量,其经济学意义为价格(P)对需求量(D)或供给量S的影响(即Q=f(P)),而不能表示为数量需求量(D)或供给量(S)对价格(P)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越多,而需求量越少,即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与需求量成反比,所以这道题的图示是符合经济学常规和事实的。
对于第二个争议点,笔者认为S曲线和D曲线做成弧线从学理上讲确实显得更严谨,然而命题人将其做成直线也可以理解,一方面经济学为了分析问题的简便起见通常都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画为直线,另一方面在考试过程中直线比曲线更便于作图,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考场上的作图时间,减轻学生的负担。
就这道题而言,笔者认为如果在设问中将“试在图5中平行移动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D以表示这种变化”改为“试在图5中表示出这种变化”,其考察就涉及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及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虽然供给量(需求量)与供给(需求)一字之差,但其经济学意义及图示却有很大差别。
1.供给量的变动
2.供给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导致的商品供给量的变动,这里的其他因素包括生产成本的下降(升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相关产品价格的波动、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国家的经济政策等。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整体移动,一般地,如果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所示),则称商品供给增加,反之则称供给减少。
如果2014年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5题第一问的题设改为“试在图5中表示出这种变化”之后,该题目的难度就会加大。首先,学生要正确判断①和④都会造成粮食供给减少,是导致国际粮价上涨且影响机制相同的因素;其次,学生要判断供给曲线S是否移动;再次,学生要知道经济学中供给减少,供给曲线S需要向左移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江苏政治卷的命题专家们可谓“手下留情”,这符合江苏卷近三年以来难度适中、题目平和的特点,然而这平淡之处的文章却值得一线老师久久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