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富强
摘 要: 人教实验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70首,其中课外阅读古诗50首,占总数的71.4%。古诗文教学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于农村学校的古诗教学,最重要的莫过于学习习惯、诵读能力和阅读赏析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古诗 阅读习惯 诵读能力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这些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想象丰富、感情浓郁的古诗,对于丰厚青少年的文化底蕴,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古诗教学多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的审美意蕴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另外,其也不能适应中考的要求,导致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得分普遍较低。“以讲代读”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改变,将无法实现用课内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课外古诗阅读的问题,无法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古诗教学必须特别关注学生活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了解作者。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就能从侧面了解其文。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从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做好铺垫。
2.理解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意义不断演变,因此学习古诗首先让学生自读,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诗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通过训练,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应要求学生诵读,这样有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1]。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一些常识,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音乐美。
1.了解节奏划分,停顿得当。古诗朗读讲究节奏,这样才能朗朗上口。一般来说,四言为“二二”节奏,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知道重读音节,突出感情。重读一般在诗句的关键词语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上。同时,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如在朗读岑参的《逢入京使》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重读的音节主要为“无纸笔”、“报平安”。尤其在朗读“马上”时,语气稍缓,“相逢”开始上扬,至“无纸笔”处达到上扬的顶点,而“凭君传语报平安”语气逐渐下沉,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强烈感情已跃然纸上。
3.把握感情基调,缓急自如。读诗,先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变化。一般说来,情感明快、欢快,读起来应当语调高昂、轻松,语速较快,比如《过故人庄》;感情抑郁、悲愤的诗,读起来应当语调低沉、钝重,语速较慢,如《春望》。确定诗的感情基调和变化,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4.理清诗歌结构,学会背诵。古诗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便会舍本逐末。在诗歌教学中,背诵的量比较大,指导学生在理解诗的内容基础上,理清诗歌的结构,建立记忆的网络。或先抄后背,或用板书法提示,逐步减字的方法,并开展小组比赛,训练学生背诵能力。加强对古诗的积累,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推敲名句,注意赏析能力的培养
许多古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有诗的艺术魅力之外,还因为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些佳句的深刻含义远远超过了作者的初衷,讲授诗歌时要注意品味语言,理解诗中富有的哲理性。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影衬托幽静清寂,含而不露,绕有诗味。“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的原意是残夜还未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退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在描述自然地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新的生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见情,思乡而不低沉,引导人们产生对未来的遐想。还有一些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等,教学时要讲清诗句本身的意思,还要点明诗句的深刻涵义,使学生真正理解诗的意思。
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都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总之,诗歌的教学重点是品味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方法则主要是自学、朗读、背诵、品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