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 要: 教学互动,既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是生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来说,互动可以激发思想的火花,可以发展鲜明的个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上,使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彼此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成长。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互动 教学模式
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背景下,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强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调动情感体验,产生教学共振,强化教学效果。笔者在参加了几次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后,在语文教学中就提高课堂互动效率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如今,学生的手中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习题答案,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所讲内容与学生手中资料“雷同”,枯燥乏味,缺乏激情,所讲内容无新奇之感,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产生“倒胃”现象,根本无法互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就讲课内容来讲,必须有新奇之处,让学生有惊奇之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做到生无师有、生有师优、生优师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小石潭记》一课,在讲完课文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组问题:1.小石谭的特点是什么?(此题为概括事物特点,学生较易回答)2.作者在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题为分析作者感情变化,学生较易回答)3.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其境过清”?(此题为把握作者思想变化为教学难点之一)面对前两个问题,由于是教学重点且学生手中有资料,因此很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与作者被贬有关,但是无法再深入。我们可以设计一组问题,共同探究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潭之美——柳之才,潭之地——柳之历,潭有柳赏——柳有谁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育中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堂评价应多元化,以赞扬为主。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设问题均有所谓的“参考答案”,教师以此为标准,衡量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习惯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因此常有的批评声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无声”现象。
教师应该采取赞赏的方式,用掌声或赞美声激励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对学生的“有声”不论正确与否,首先应对学生“敢言”的精神予以肯定或赞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争人先,敢为人先;对学生的进步要赞赏;对学生的良好状态要赞赏,等等,由教师的赞赏逐步引导学生过渡到学生对学生的赞赏。正是这些赞赏,催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师生互动更加融洽。
三、鼓励争辩
横看成岭侧成峰。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也是如此,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大相径庭。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并不是一切语文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主要看是什么问题,例如记叙文中的六要素、议论文中的三要素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场合的心理状态、联系读者的实际谈体会等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非要学生怎样回答,就只能學生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正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课堂上的争辩,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辩论,学生间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许多连老师也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
总之,教学过程的互动,既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亦可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对学生来说,互动激发思想的火花,可以发展鲜明的个性。师生在课堂互动中彼此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艳霞.让“语言”回到语文课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2]苏兰英.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
[3]李成龙.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
[4]祝建军,潘革新.让文化互动植根于语文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