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4-04-29 00:56王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任务学案教学

王瑜

摘 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思考。本文主要提出了驱动型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三个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案,望对驱动型课堂的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驱动型 教学 学案 任务 改进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在我市的一次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对同一课题“网页制作之超链接”进行了公开教学,他们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向学生发放了学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两位教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网站素材引人入胜,学生兴趣盎然,听课者也受益匪浅。然而,就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而言,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看到了很多的问题,也产生了很多的思考。

1 问题一:“学案”的实质是“任务单”

两节课中,教师都向学生发放了学案,学案中安排了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教师从讲超链接的概念入手,先讲什么是超链接,再演示具体的做法,然后按照任务要求让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实质上把“学案”变成了“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和顺序,去完成具体的实践操作。

学案,应当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来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去自学,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于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

反观我们的课堂,学案变成了一个个任务的汇总,只不过是布置任务的方式变了一种形式罢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还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一个个的习题,并没有体现出自学的过程以及差异性教学。

2 问题二:“任务”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技能

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按照超链接目标的不同设置了具体的任务,而这些任务从学习的三维目标层面来说,这些任务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技能层面,停留在完成了教师要求的操作,能够掌握超链接的具体技能,而在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上涉及较少,只关注了“学什么”,没有去关注“怎么学”、“学得怎样”。

事实上,对于任务驱动型的课堂,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我们或多或少都采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貌似任务驱动,实质上还是传统的“讲解—练习—纠错”式的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预设充分,学生的“生成”在教师的预想范围之内,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任务”也只是在完成技能的学习,至于他是如何去完成的,方法好不好,就不是教师关注的范畴了。

3 问题三:“任务”的层次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有些学生用较快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不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犯了错误但又及时发现并改正了;而一些学生耗时很长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引发了我们关于“任务”层次的思考:层次单一的任务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由于学生个体能力、知识基础等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我们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选择忽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导致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而基础差的学生甚至连教师布置的任务都完成不了,这显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4 问题背后

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还是观念与评价的问题,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多年,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评价方式还是根深蒂固。

4.1 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指挥棒指挥课堂教学

纵观我们高中的教学,任务驱动法几乎横行其道,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教师们绞尽脑汁把考点、难点安排到一个个的任务中,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操作,并练熟练,就完成教学目标了。考什么就讲什么;考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平时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学校也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你高二通过就行。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了彻彻底底的应试教育,方法和过程、情感与价值观更是无从谈起。

4.2 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陈旧

尽管在教学时教师已经有意识地避免从头讲到尾的现象,安排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操作和练习,但是实际上教师还是牢牢掌控着课堂,从问题的预设、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反馈等方面,教师都是心中有数的,主导着整个教学的。这种现象其实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能够得到提高。

4.3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认识、缺乏信任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所有学生布置了同样的任务,先讲解演示,再操作练习,甚至“零起点”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认识不足;二是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较低,不放心学生,因此课堂中就很容易出现以技能掌握为单一的目标,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还有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5 改进的设想

5.1 开放性任务和封闭性任务兼容

开放性的任务要求教师熟知教学内容及相互联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封闭性任务则更适合零起点或起点低的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实行开放性任务和封闭性任务并存,或者半封闭半开放,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时在原有能力基础上都能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5.2 任务的设置体现一定的层次

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效率不同,因此,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可以体现一定的层次,呈阶梯状上升,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5.3 减少任务的数量,挖掘任务的深度

在两节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在学案上至少都安排了6-7个任务,考虑到学生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最后都遗留了1-2个问题没有解决,这就说明教师在预设时就多设置了任务的数量,或者划分过细,导致课堂讲练的环节循环过多。适当减少任务的数量,将同类问题合并,将小任务合并成大任务,有时反而能体现综合性。同时,在任务的深度上加以挖掘,使問题有思考的余地,能加深学生在方法和过程上的体验。

5.4 任务的反馈不能忽视

反馈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任务驱动型教学而言,布置了任务却没有反馈,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和指导,抓住学生的困难之处和出彩之处,及时进行点评和讲解。

任务驱动型教学作为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有优点,也有弊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学。

(江苏省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江苏 金坛 213200)

猜你喜欢
任务学案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乡愁导学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明确“任务” 文中有“我”
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教会学生做人
教学秘书在高职教学管理与实施中的作用及任务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