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实际,试图构建“依托行业、服务区域、工学结合”的多样化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科学界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做到“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在此过程中,通过弹性学期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三方面实现创新。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加强企业调研和过程管理、落实双导师制、注意实习后总结等方式解决该模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作者简介]陆清华(1979- ),女,吉林蛟河人,天津濱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连锁企业信息管理和品类管理。(天津 3004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管理创新研究——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32525)和2013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育‘订单培养模式有效评价及对策的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VE40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3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
一、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校(课堂)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教学这两种相互交替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为重点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参与、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通俗地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育就是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完成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段时间在企业工作,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这是一种教育与企业工作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整个教育过程形成一个“学习→工作→再学习”的循环:“学习→工作”,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能够迅速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工作→再学习”,在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知识缺陷通过再学习来进行补充,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社会(市场)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二、“依托行业、服务区域、工学结合”的多样化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联系,组织在校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这种工学交替模式的推行,让学生培养了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又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
1.构建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科学界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区域零售行业的调查,将若干个相关岗位归结为一个岗位群来设置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与相关企业人员一起分析探讨岗位能力,明确专业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大中型连锁超市的大卖场、门店、配送中心、连锁电器专卖店、便利店、折扣店以及烘焙行业的门店和总部等连锁经营行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连锁企业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毕业后能较快胜任连锁企业商品采购、物流配送、信息管理、门店管理、收银管理、理货管理、商品促销等业务岗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
2.构建以“职业能力提升”目标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依据能力进阶规律,分四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培养技术基础能力,第二阶段培养核心能力,第三阶段培养扩展能力,第四阶段培养综合能力。课程设置做到双证融通,以岗定课,模块教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将来的任职岗位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可以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大一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教研室开展专业专题讲座,以及参加与企业合作开展的技能竞赛,初步了解连锁行业和订单培养的企业。到大二第三学期的时候进行企业综合实习,为期8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企业会配有指导教师和培训计划,在实践中再学习,积累零售业的基础工作经验。大三在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使得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在学期间就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毕业后就可以胜任连锁企业基础管理岗位。
三、建立“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教学改革的创新机制
1.创新管理机制,推行弹性学期制。在与企业交流中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是在每年1、2、9、10、12月份需要大量的人力,而这些时间学校几乎都是在上课中。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学校实施弹性学期制,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的教学时间,按照企业经营实际用工的时间周期进行改革,改为弹性学期,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学期起止时间,学期具体怎么确定可由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共同决定。学年也可以适当延长至6年或缩短成2年,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延长毕业或提前就业、创业。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简称为弹性学期制。针对弹性学期制要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工学交替。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施之前,学校和企业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实习管理委员会,共同制订教学和实习方案,对教学和实习任务、管理、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实习待遇、安全责任等一系列内容进行细化和明确。制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实习制度,强调学生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和安全管理。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确保学生高高兴兴上班去,安安全全返校来,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实习过程。同时,根据企业的用工人事管理制度为参加工学结合学生提供合理报酬,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度,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工余的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负责生产过程管理。搞好总结考核,实习过程中,每天写日记,每周一总结,联合企业每月一考核。实习学生回校后,以召开实习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和反馈实习情况,交流实习经验。
3.完善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依据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合理调配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根据岗位能力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科学进行课程改革,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推进以就业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流程。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流程,积极倡导工学交替型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派教师、建立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 双方相互制约。
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学生和家长有一些抵触情绪,部分学生不想进入订单班学习,学生一时接受不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其次是在企业实习,学习的地点、时间和形式的变化,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式方法的冲击。最后,如何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变成一个难题,如何在实习过程将专业技能传给学生,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而不是让学生去做廉价劳动力。
1.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企业综合实习”课程对应订单班的学习、实习工作。编制“连锁企业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即通用能力目标、专业基本能力目标、专业综合能力目标。其中通用能力包括掌握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语言沟通等基本技巧,专业基本能力包括销售、收银、理货、企划、采购、信息处理、仓储等岗位的业务处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则包括参与社会竞争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管理与服务创新能力等。
课程标准中还明确了连锁企业岗位综合实训内容与岗位要求,专业学生可选择连锁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工作(如下表)。
2.加强企业调研,完善“订单培养”实现路径。在学生进入实习企业之前,对有意向建立订单培养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工作时间、能够接纳的实习人数、工作地点、能否提供住宿、是否给学生上保险等内容。汇总实习企业调研表,并形成《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习实施方案》,做好教学时间和指导教师的配备。
3.加强“订单班”过程管理,从实习前动员到实习后总结,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进入企业订单班学习、实习之前,专业教研室召集實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全体实习生召开相关动员会,动员会应包括以下内容:实习整体安排和管理办法、实习期的安全教育、校—企—师—生沟通机制的建立、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更多从职业规划角度出发,不要被眼前的薪水所左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企业,每个学生最多选择两个岗位,首先满足学生的第一志愿,如果学生人数超出企业需要的人数,则按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实习名单。实习名单确定后,学生签订“实习承诺书”,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
4.落实双导师制度,加强专业技能指导。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一位是各专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另一位是由实习单位指定的富有岗位工作经验或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指导教师。第一,指导教师主要工作职责主要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制订实习计划和实习进度;进行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定期指导、检查实习进度和质量,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总结;与学生常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关心他们的业务锻炼、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解工作和思想动态;负责对学生在实习期间考勤、工作情况的考核与督促。第二,指导方式分为指导教师定时、定点到工厂现场指导、电话指导、在线指导等方式。第三,指导内容包括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岗位,制订实习计划。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讲明实习期间需要注意的事情,宣布实习纪律。实习过程中和企业指导教师一起辅导实习岗位操作要领,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给予辅导。同时指导学生撰写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第四,对学生进行考核,实习期间检查实习质量,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查,依据考核标准,给出考核成绩。第五,掌握实习学生的信息,通过电话、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每周至少与学生联系一次,掌握所有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状况等信息资料,做好与学生联系指导的记录。
课程标准中还细化了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学生在企业综合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实习考核方式采用三元评价体系,包括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第一,企业评价。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操作规范、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给出总体考核结论并评定成绩。占考核成绩的40%。第二,学院评价。学院评价包含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考核,主要是指校外实习周记、实习总结等。占考核成绩的40%。第三,学生自我评价。实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占考核成绩的20%。校内指导教师每人一本《物流管理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手册》,对实习企业、实习生进行跟踪、沟通、考核,将实习企业基本情况、实习生实习情况、企业及学生的各种问卷调查等内容记录在指导手册里。
5.实习后的交流总结。“工学交替”实习结束后,专业教研室会同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班主任、实习生共同召开实习交流会,交流在不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心得、教训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曹二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5946891.htm?fr=aladdin,2013-12-27.
[3]蔡媛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研究[D/OL]. 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0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