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的学风具有同化育人功能,把握学风的客观性、差异性与包容性、发展性与局限性等特性,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逻辑起点。缘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任重道远。加强学风建设,高职院校要在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深入开展牵手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作者简介]李玉龙(1968- ),男,吉林梅河口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辽宁 朝阳 1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大学牵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S2013014,课题主持人:李玉龙)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54-02
学风,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精神风貌,它是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学风既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品位、育人环境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①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要体现高职办学特色,集中反映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定办学目标。
一、学风的功能与特性
良好的学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行为规范和目标追求。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加强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识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把握学风的特性,是学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1.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良好的学风具有同化育人功能,即学风对群体成员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及意志品质等具有同化作用。发挥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推进绿色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
良好的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作用。良好的学风具有规范学生尤其是新生思想行为和观念的作用,能够强化学生过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与当下环境、学习、生活氛围相一致或趋同的因素,弱化或放弃那些异质的因素,使个体或小团体最终融入高职院校的主体文化当中。二是评价作用。良好的学风通过自身所占居的主体文化的特殊地位,在规范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同时,还势必借助舆论和道德手段,形成特殊的导向性评价机制,对个体或群体的同化结果予以认同和激励,以此保持良好学风的发展方向并助推其发展进程。
2.学风的主要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就要深刻理解学风的客观性、差异性与包容性、发展性与局限性等特性,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切实提升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学风的客观性。学风的优劣、表现的强弱都是客观的,其内容与存在方式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学风的表征必然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相关联,也就是说,它虽然以一种群体认同的观念方式存在,但终究要通过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行为等渠道展示出来。因而,学风建设要以专业建设、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为基础。
第二,学风的差异性与包容性。学风内容和形式是有所差别的,高职院校与一般大学相比,师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学校地域以及学生的构成及其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觉悟等差异导致各自的学风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不同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差异导致各自的学风内容与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风内容也各具特色,有时同质内容的学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高职院校中文史类专业的“好学”表现为多阅读,技术类专业表现为多动手,表演类、体育类专业表现为“动”,美术类、程序设计等专业表现为“静”。可见,学风的差异性与包容性是共生共存的,它允许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间的多元交叉存在和发展。
第三,学风的发展性与局限性。学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获得身心发展,具有继承和发展双重属性。当然,不应过高地估计学风的发展性功能,它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和诱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取向、制度建设的内容、方向相吻合,辅之以规章制度与管理工作的强大执行力等因素,才可能将这一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进而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学习方法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难点分析
要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
1.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文化积淀,短期内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暂,或脱胎于中职、中师,或由师专转化而来,不僅缺乏大学精神的熏陶和积淀,甚至有的院校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把握不够准确,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等教育理念不很明晰,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校园主流文化尚待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此类院校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2.一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小、设置专业杂,影响学风建设。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前几年,部分省份对于高职院校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相继上马了一些规模过小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低层次重复。为生计,这些院校学科类别过多、专业设置数量繁杂,难以形成拳头专业,国家级、省级重点(示范)专业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过多过杂的专业设置拥挤在狭窄的校园空间里,不仅不能突出微弱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甚至部分专业之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上互相摩擦、出现内耗,使师生感到迷茫,难以把握和体现学风建设的丰富内涵。
3.一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执行力的欠缺,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大问题。这些院校有的由于经济原因,怕影响学费收入,一味迁就,不肯开除品行不良、成绩极差的学生;有的由于现行教育法律配套法规不够健全,对于该严管、该处罚的学生不敢处理,怕触动法律盲区,惹火烧身;有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企业提前用工要求过分迁就,允许企业提前到高职院校招聘廉价劳动力;②有的对个别教师在学生面前存在思想、行为不良现象置若罔闻。凡此种种,均为学风建设的极大障碍。
4.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可程度不高,增大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难度。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接受度有限,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专业思想不巩固,甚至出现其他心理、认知障碍等。由厌学情绪所诱发的外在行为,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高职院校师生冲突事件屡见报端。
5.学生来源、成分繁杂,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难的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个别院校还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个别院校在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上,缺乏灵活性和針对性,不能分类别、分层次予以相应的专业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不仅加大了学风建设的难度,也进一步突出了这部分院校学风建设的紧迫性。
6.部分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使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雪上加霜。一些过热的专业、偏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难开展,毕业生“专升本”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出口过于狭窄,加之社会上“拼爹”等现象的负面影响,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混日子,这种消极情绪难免要弥散到其他同学和其他专业里去。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措施
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学习方法体系。切实把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学法指导统一起来,进一步加大规章制度与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坚持学习过程管理与成绩考核验收工作相统一,辅之以牵手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校外文化活动等,推进学风建设。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的确立与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起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以勤学苦练为乐趣的良好学习习惯。专业思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知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职学生一般缺乏清晰的专业意识和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为此,高职院校更要大力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所学的专业,积极强化专业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把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整合起来,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才可能形成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即以专业思想教育催生学生的职业理想,以职业理想教育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以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促进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以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助推小组、班级、院系的学风建设。
2.坚持从严管理,向严格考核要质量。管理工作讲求“严而有格”,“格”的落脚点要放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上面。从严管理是推进管理民主化、培育大学精神的基本措施。“溺爱出败子”,一味迁就培养不出合格人才。将高职院校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底、到位,以严格管理为基础,以就业创业为目标驱动力,才能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从严管理的核心是深化改革高职院校成绩考核体制机制,坚持向严格考核要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考促学”的管理理念,即依靠严肃考试风气带动学习风气。考场纪律严肃、命题信度效度科学合理、考务环节严谨、成绩管理严格,才能发挥成绩验收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经验证明,高职院校把好考核关,学生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其他方面诸如生活、纪律、卫生等环节的工作,也就一顺百顺了。考试环节把关不严,学生如果仅凭考前突击或是借助作弊、送礼等不良手段就能轻松蒙混过关,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权威与效果大打折扣,学风建设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规律,创新成绩合成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平时表现、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在各门课程总成绩合成中的权重,才能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丰富内涵。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设有底线,不能因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而降低考核要求。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完成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高职院校课业考核工作的基本构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积极加强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掌控,避免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牵手教育活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要以良好的教学风气、严谨的治学风气影响、催化学习风气。在牵手教育背景下,教师兼具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的双重角色,对学风建设的影响作用难以替代。依据牵手双方的特点,高职院校的牵手教育不同于中小学,它因师生平等而主体多元、形式灵活,牵手双方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性,更多地体现于思想引领、情感交融、品行互进等一些抽象层面。牵手的最终结果是放手,即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和同学,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判断、自主选择、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牵手教育的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牵手主客体间的互相了解,是牵手教育的逻辑起点;牵手主客体间的平等互助,是牵手教育的外显表征;牵手主客体间的责任意识,是牵手教育的情感基础,是由显性牵手过渡到隐性牵手的关键环节;牵手主客体间的共同发展,是牵手教育的最终目标。③
师生教学(学习)牵手,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态度,大胆尝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无私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学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重教学环节管理,在课堂秩序、课外作业、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专业学习方法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己观察、设问、思考、分析、论证的习惯,学会学习,培养学习乐趣。④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精神,也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措施。课外校外文化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占较大比重,高职院校要合理地开展具有高职特点的校内外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大学文化氛围。要高度重视、积极创新学生课外校外文化活动环境与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安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和促进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独立自主地开展文化娱乐、理论学习、职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风学风建设。⑤
[注释]
①董奇.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风[N].光明日报,2014-01-01.
②顾艳霞,蒋丽芬,王林.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
③李玉龙.大学牵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2.
④顾骏.端正大学学风不妨“关口前移”[N].中国教育报,2014-01-08.
⑤吴薇,侯慧贤.“5433”校园文化活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