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
摘要:根据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了解到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结合黄河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提出了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33-02
民办高校作为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21世纪之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规模扩大化、办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发展与公办高校相比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多困境,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检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社会也越来越关注民办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研究与探索,随着“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关注。作为将生源视为“生命线”的民办高校来说,能成功就业决定着生源的旺盛。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旗帜是否长期飘扬和可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就业率偏低、就业困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一方面是由就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民办高校没有进行市场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导致培养的大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找不到能够胜任公司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大批量的毕业生不能就业或是不理想就业。这与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定位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由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欠缺导致的:民辦高校的师资和经费有限,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创新,专业基础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欠缺;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导致民办高校学生有自卑感、心理素质差、抗挫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因素体现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整体偏低,迫切需要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1]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缺乏培养,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限,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从择业到就业会遇到许多困惑和不解。[2]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对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及学生的共同参与,全力建设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才能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竞争力。[3]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机制的引领下,做好职业生涯引导、规划和修订,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熟练的技能操作掌握相关行业对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及个人素质的要求,从而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
1.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已成为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也将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方向。[4]
一般认为就业能力由基础能力(适应能力、胜任能力、个人品质)、专业能力(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组成,如图1所示。
2.就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基础能力的培养。一是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学生个体在工作或学习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赢得学生个体生存发展所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适应能力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能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及时调整自我状态,迅速发挥出自己的综合潜能,成功就业。[5]适应能力由心理调适能力、应变能力、独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要素构成。二是胜任能力。胜任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相连,是可以通过指导、观察、衡量、发展的一种决定工作效果的持久品质和特征的能力,对学生个人和团队的成功非常重要。它是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有效组合。胜任能力又可细分为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三是个人品质。个人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长期稳定的作风和品质,是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个人品质又可分为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诚实守信三个方面。
(2)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化的、针对某一特定工作的基本技能。人们所说的一个人的“能力”,通常是指这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熟悉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与本领,需要经过有意识、系统的学习培训,在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技能。
(3)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指通过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在新的领域内提出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组成。
(4)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指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能力。实践能力又分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公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认可度、师资力量配备、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占有先天性优势,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民办高校无论是其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发展,都存在制约其就业能力培养的因素。[6]纵观民办高校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一直是在国家公共政策的偏倚和公办高校的排挤中发展壮大的。但在这种政策制约和社会偏见下,民办高校还是结合自身的优势,制订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5]本文对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的创新进行了阐述。
1.职业生涯贯穿始终
民办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坚持办学质量与规模同步化,实现人才培养的改革市场化,保证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让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学校量体裁衣,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入学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按照就业、创业、升学等三个分类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四年不断线”的职业生涯教育,既符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学生们都很认真配合。
2.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缺陷,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来进行改革。民办高校属于地方高校,要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创新“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成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黄河科技学院自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后,进一步明确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全面素质教育与特长发展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结合”思路,建立了普通教育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性选修课程四个课程平台以及贯通课程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民办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偏低已引起了社会对民办教育质量的质疑,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因此,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在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7]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了解社会与用人单位,学会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将就业能力培养扩展到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民办高校通过购买实验设备、搭建各种实践动手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在进入企业前进行岗前实训的机会,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与企业共同论证、确定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体系结构,即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并相应地设计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把课堂搬到实践现场,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4.校企结合的订单式培养
近年来,黄河科技学院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有效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由企业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院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和管理。毕业前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
5.人才招聘进校园
学校要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指导思想,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的就业内驱力;进行系统化、分类别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针对性。
为了使学生最大化地获得就业信息资源,学校开校内人才市场的先河,目前已经建立起“以校内两次大型双选会为主体,百场专场双选会为延伸,网上就业市场为载体,就业基地为依托”的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实现了帮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
6.搭建“四位一体”的创业体系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第三产业越来越热,民办高校毕业生也越来越热衷于自主创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大学期间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将平时所学知识较好地应用于实践,以便能在毕业时解决就业问题,化解创业困境,在坚持不懈的创业锻炼中,很好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自身才能。[8]民办高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指导中心,给那些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和创业指导,有力地推动毕业生成功创业。
黄河科技学院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创业一条街”、“创业梦”大讲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孵化园等一系列活動培养了学生敢闯敢做的创新精神,教会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创业技能。学校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为有创业项目的学生颁发校内营业执照,为有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提供专项资金;同时通过“校友会”和校企合作,聘请了一批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家担任学生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活动的“导师”。
7.加强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中坚力量,如果导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民办高校要加强就业导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组建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对有就业、创业意向的学生实施“1+1”辅导跟踪;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外出学习和交流,提高专职教师指导水平,从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他们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通过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探析,结合学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创新,为进一步做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87-88.
[2]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68-69.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91-92.
[4]郭磊.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0.
[5]王娟.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
[6]范风华,李波,李勤.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6):75-76.
[7]郄艳丽,白海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106-107.
[8]马少龙,孙绪柱.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探析[J].科技咨询,2012,(3):232-233.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