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敏 王永颜
摘要: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活动是保障学宫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稷下学宫的管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亦官亦私的学校管理活动、亦师亦友教师管理活动、宽严相济的学生管理活动以及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活动。这一颇具特色的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办学管理样本。
关键词:稷下学宫;教育管理;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4-0016-02
稷下学宫不仅是我国战国时期高等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创造,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一所“研究生院”。[1]英国的李约瑟称稷下学宫为“稷下书院”。他说:“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这个很早的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书院。”[2]在稷下学宫里,学者们不仅开展了硕果累累的著述立说活动,还演绎了师生交流活动的精彩歷史话剧。这些活动能否有效进行,必须以管理活动是否规范有序为条件。因此,探讨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活动很有必要,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稷下学宫活动的全貌。
一、动因溯源:稷下学宫管理活动的背景
稷下学宫前后经历桓公田午、威王、宣王、湣王、襄王、田建等六世,其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今之罕见,古所未有。虽然稷下学宫持续时间约有150年,但学宫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威、宣和湣王前期,三个阶段相加,历时约为70年。威王在位时是学宫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淳于髡、邹忌等人的劝谏下,威王非常重视学宫建设,大力延揽各国人才,使学宫发展步入“初盛”期。稷下学宫的基本规模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宣王在位19年是学宫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学宫一改威宣之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所造成的实力衰弱局面,步入了发展阶段的“复盛”期,亦即学宫空前繁荣的时期。宣王去世后,湣王田法章即位。湣王执政的17年,是稷下学宫由盛转衰的关键期。虽然湣王曾因好大喜功、不听劝谏而使得稷下先生纷纷离去,但在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颇有作为的。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学宫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没有宽严有度的管理规则,不但难以保障学宫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无以保障众多师生的生活安定,更无法使办学取得预期成效。
二、分层实施:稷下学宫管理活动的主要表现
总体而言,稷下学宫管理活动的突出特色既以“柔性”管理为主线,又以基本成文规则为依托,这不仅保障了学宫的有效运作,而且使各项活动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
1.亦官亦私的学校管理活动
稷下学宫是一所官方出资、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这种“亦官亦私”的办学模式,在世界教育史上都属罕见。在“亦官亦私”的背景下,学校建设和办学经费不需主政者去亲劳筹措和管理,学者的著书立说活动更无需主政者去劳心伤神;学生因为跟随学派首领而来,或慕名而投入先生门下,其管理自有先生为之,也不必主政者为之代劳。这样,学宫自身的所谓学校管理,也就主要表现为如何协调和保障论辩争鸣活动的顺利进行,即主持“期会”活动。主持该活动的是“祭酒”,祭酒由稷下先生从学派大师中公推而出,是公认的学派名人和学术领袖,并不是统治者任命而是由人们“民主”推举出来的,是学问博洽、胸怀坦荡、德高望重的代言人,是一种“荣誉性”,没有多少管理“实权”的职位。
另外,齐国统治者虽然不惜巨资建设学宫、提供经费、保障师生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标准限制其他各家言论,更不去干涉学宫具体的管理活动,而是允许学宫自主管理,任由百家“海阔鱼跃、天高鸟飞”。稷下学者中,既有道家、法家,也有儒家、阴阳家。各家之间既有争论,但又相互承认,彼此容忍,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如荀子宗仰孔子,属于儒家,但也接受了道家黄老之学的影响。[3]由此,一方面,融铸了学宫“寓管理于无形”的特色,即通过不搞特殊、不立标准的方式,给各家思想的自由消长赋予了最大的空间,便于激发各学派的思想生命力,增强学宫对各国学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祭酒”一职的推举、私家主持模式的确立,更进一步催化和强化了各派自由竞争、分化整合、相互融通的态势,从而使学宫的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和生机。
2.亦师亦友的教师管理活动
在教师管理方面,学宫实行的是“柔性”管理策略,即任由学者们传播思想、讲学授徒、论辩争鸣,学宫只提供条件和支持,并不予以任何干涉。通过仔细分析发现,对于纷至沓来的学者们,主政者也不是全然不管,而是依照一定的章法进行管理。总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诱进”式管理:第一,根据不同声望、资历、带徒数量和其他条件,给予学者不同等级的官职称号。来此讲学且居于学宫中的学者们被通称为“稷下先生”,但亦有高下之别;高者被赋予“上卿”之号,次者为“上大夫”,再次者为“卿”“客卿”或“大夫”,其他则为“稷下先生”;亦有“列大夫”之号,乃是对国君敬重之士的通称。第二,根据学者不同等级、影响与称号,给予不同的待遇和俸禄。
笔者认为上述“不奖既是罚”“奖少亦时罚”的“柔性”管理策略,一方面表明学宫确实是一个实体意义的教育机构,即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有聘任、有规范的办学所在;另一方面该策略也有助于实现奖掖先进、鞭策后进的管理目标,激发学者投身学术、创新思想的动力,有利于营造出各派竞展其长的良好局面。
3.宽严相济的学生管理活动
与上述管理活动有所不同,对于来此游学的数量庞大的学生们,学宫实行的是较为“刚性”的管理之策,其做法集中反映在《管子·弟子职》中。《管子·弟子职》的行文大多数为四字一句,文字大体押韵、朗朗上口,是我国第一个成文的学生守则。虽然《管子·弟子职》最终成书于汉代,但其蓝本亦有稷下先生之功,这已被学界所公认。关于《管子·弟子职》的性质,学界以往争论颇多。如清人洪亮在《弟子职笺序》中认为,这是“古塾师相传以教弟子”。清人庄述祖也持同样的观点。郭沫若等人断言,此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且学中有‘堂有‘室,有寝有庖,师徒均食息其中,规模宏大,绝非寻常私塾可拟。”[4]这种推断在当今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另外,通览《管子·弟子职》全篇,其中的许多思想如尊师、隆礼、谦虚等要求,与荀子思想如出一辙;而荀子又是长期居于稷下且“三为祭酒”,所以《管子·弟子职》极有可能就是稷下学生的守则。
除作息、饮食等日常生活的细节外,《管子·弟子职》还对学生尊师活动提出了特别要求。例如其规定,学生对待教师之教导的态度应该是“先生教导,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还规定:“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帎席,问所何趾。”就是说,先生将要休息时,弟子都必须起来服侍;要恭敬地奉上枕席,问老师脚伸向何处等。虽然《管子·弟子职》对学生的行为作了如上规定,但并不意味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事实上,学生不仅有择师自由、师生论辩自由,还有出入学宫的来去自由;即上述规定只对居于学宫且于此受教的学生有效。换言之,规定与自由并行不悖,乃是稷下学生管理活动的基本特点。
4.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活动
如前所述,讲学收徒是学宫的一项重要活动,教学管理相应就成为稷下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此方面,《弟子职》也有明确而全面的规定。例如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要洒扫学堂、摆好讲席,等待先生落座,即“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后到的同学入席就坐时,旁坐的学生应该及时站起来,即“后至就席,狭坐则起”;学生首次诵读必须站起来,随后方可坐下读,即“始诵必作,其次则已”;先生授课的顺序按照学生长幼进行,依次顺延,即“授业之纪,必由长始”;学习中若有疑难,学生应该举手提问,即“若有所疑,奉手问之”;下课时还须“师出皆起”,即先生讲完课离开时,学生须一律站起来。可见,学宫的教学纪律是相当严明的,管理也相当规范。
三、效果显著:管理活动的结果与影响
综上所述,稷下学宫的教育管理活动颇具有特色。简言之,就是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稷下办学的成功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刚柔相济之策,激发了思想的活力,营造出不同学说各竞所长的良好氛围,直接为后世书院所借鉴;它的宽严相济之法,不仅使学生能够不受门户限制,自由选取所学科目,而且使教与学都有较大的自由度,这也为后世官学所承继。稷下的受业者都不囿限于听自己教师的课,而是可自由选择,去听所有稷下先生的课。[5]学无常师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拆除了学派间的森严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的思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管子·弟子职》对于学生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或学规的蓝本和范本。[6]就此而论,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垂范千载的办学范例,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样本,是毫不为过的,也为当今学校管理提供了诸多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方克.中国的世界纪录:文教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04.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99-200.
[3]张岱年.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J].管子学刊,1994,(1).
[4]郭沫若,等.管子集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956.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86.
[6]张良才.从《弟子职》看稷下学宫的教学与管理[J].管子學刊,1994,(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