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梅
【摘要】 哈尔滨市在多部门牵头下,推出急救医师定向培养的新型机制,力求保证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而这一定向培养机制作为业内新生产物,虽有着增加人才供给的预期,但由于是新生的模式,在具体的设置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只有坚持不懈地完善机制,在从业资格完美,扩大多方合作和扩宽培养范围等方面入手,才能使得这一机制的长效 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培养机制;资格限制;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80-01
哈尔滨推出的急救医师定向培养模式,是院前急救系统的首创,具有重大的标志性作用,这意味着传统的院前急救人才培育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但在这一机制的实施过程中,本身在设计上和实行上的优势和不足体现在哪里,如何更好地优化这一培养机制,是院前急救业内需要重点讨论的。
1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设计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人才的培养,使得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在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及操作基本技能相对熟练,并形成院前急救统一的准入标准,从而实现院前急救医师队伍的完善和提升。
2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特点
哈尔滨院前急救的定向培养作为院前急救领域首创的培养模式,具有着示范性的意义,对于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标杆性的指引。就 其特点而言,现行的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也存在着相应的不足。
2.1 定向培养优势
从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优点来看,无疑可以缓解院前急救医师供不应求的现状。当前哈尔滨院前急救的医师缺口高达38.3%,急救医师 流失率达51.3%,每年应届医科毕业生签订协议书的违约率高达30%。 面对如此高的人才缺口,通过自主培育、定向培养的方式保证本市急 救医师队伍的供给和稳定,无疑是极为需要的。而且这样的培养模式 基于一个多方合作的態势,有助于其自身的丰富和完善,从而保证这 一培养机制的系统性。
2. 2 培养机制不足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模式的现状而言,存在着培养程序上 的不合理和招生范围有限性两个主要问题,影响着该机制培育人才的 有效性。首先,从培养程序上来看存在着无证行医的嫌疑。当前哈尔滨各级急救中心对于急救医师的门槛规定基本为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或是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而新制定的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是三年制的大专,毕业后只能在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后再考执业医师, 这使得取得执业资格的周期时间明显延长。虽然卫生部文件已明确助理医师可以单独出车急救,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医疗风险。 其次,在目前的招生范围上仍然较为局限。哈尔滨医药高等专业对于目前的招生范围仅局限于本市,这使得能否招到足够合格生源成为 疑问。由于急救医师工作形式所限,该职位的吸引力有限,哈尔滨每年 需要大量从外地招聘毕业医师。而本土考生对于该岗位的热情态度本身不高,单一的本市招生能够保证生源的稳定性和高质量面临着实践中的严峻考验。
3 哈尔滨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优化
由于院前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其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的尝试和问题在所难免。而面对现有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实现对于现有培养模式的优化。
3.1专业资格机制完善
对于三年制大专定向培养毕业生的上岗资格、行医资格问题,需要通过医疗系统急救系统内部的相关程序调整和资格设计来实现。保证相关的定向培养人员能够在毕业从业时,具有相关的从业资质,实现毕业从业门槛的合并。同时,对于急救医师招聘的现行规定,也应该随着定向培养模式的确立进行进一步调整,招聘外来人才的学历门槛标准应该从单一走向多元。通过对于院前急救定向培养的从业资格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保证培养人才能够有效地与急救工作实践相对接。
3. 2政府牵头加大合作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要尽可能在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整合现有的医学院校和急救中心的资源,实现教学和实务培养力量的充实,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要尽可能地利用哈尔滨本市数量众多的医学院校,如哈工大,哈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临床教学资源,与现有培养院校的资源进行交流互补,保证定向培养的质量,并逐步扩大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的院校参与。而充分把握各级急救中心的实践渠道,保证定向培养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在实务操作中把握知识和技术,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实现定向培养的高水平。
3 .3拓宽招生培养范围
对于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的招生来源,应该在今年招生完成后,根据招生数量完成的比例进行适度的调整。在立足本市招生的基础上,根据哈尔滨市急救医师的需求变动,不断的拓宽招生培养的范围。在招生培养范围的扩展中,坚持生源质量和一线需求两个重点的把握。对于有优秀知识水平、有志愿服务于院前急救工作的外地生源,要择优筛选并不断放开招生。通过招生培养范围的有序拓展,保证急救医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与临床需求的匹配性。
4结语
哈尔滨急救医师的定向培养模式,为人才缺口巨大的院前急救系统的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的发展途径。对于这一途径的完善,必须围绕着机制的培养成效、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和机制的未来方向进行。只有坚持不断地完善培养机制的操作性,才能保证这一人才培育机制的长效性,实现从应急措施到长期工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佳 徐磊,《农医定向培养生专业思想稳定性的调研》,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13页
[2]顾璇,《上海市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矛盾与思考》,中国卫生资源,2011年第3期 146页
[3]乔敏,《适应医疗卫生改革需求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医教育改革,2010年第3期321-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