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认知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在具体指导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设置。为了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相互扶持,展开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而有关课堂教学中的“分与合”的系统的分析与讨论很有必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评价展示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囿于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不能整齐划一,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分与合是辩证对立统一的,教师不能死板地将学生分成对立的层次,将学生在学习中隔离开来,而是要为不同的教学要求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
一、分层教学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指的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可谓分层教学的先驱。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也曾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学生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根据班级平均水平进行“一刀切”的总体教学,课堂看似整齐划一,其实对反应慢的学生不公平,让学生陷入后进的恶性循环。新课改实施与推广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一刀切”教学方式的弊端。
(一)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心理以及相应的接受知识能力的多层次教学法应运而生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及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将学生系统地分为三个层次:
1.拔高层
学生对电脑操作及运用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自学和理解接受能力都很强,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学生除了进行基础教学外,还要注意引导能力拔高。
2.能力层
处于中间层的学生虽然未必兴趣十足,但是本着学习精神都能完成,学生多是规规矩矩的学习者,学习用功,理解接受居中,但是缺乏前者那种自我进取和探索的学习精神。
3.后进层
信息技术的后进生不一定不认真听课,学生多是电脑基础差,对动手操作和理解认知需要一定的摸索和实践,如果不进行有效关注和指导,学生将会陷入恶性循环。
当然,层次的划分不是恒定不变的,是根据学生学习进步而适时互动调整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刺激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系统地分层教学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根据三个层次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定制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摸清学生对该节课的内容有怎样的了解度,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快或慢,分别需要怎样的指导。比如,高层次的学生要求在知识目标上,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主要提高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操作技能,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的高层次习题;中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上,要求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略微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操作技能,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践上要求能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
以最初的《打字练习》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比较熟练的拔高层的学生,教师不能拘泥于最基本的指法和打字速度,因为学生可能已经达到了基本的要求速度,所以教师要在速度上鼓励学生进行提升,比如以每分钟50字为要求,激励学生进行练习。对于中层的学生,因为学生一般是学习态度比较好,但是之前未必掌握这些知识,所以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键盘指法外,能达到每分钟30个字以上;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严格按照键盘指法,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自己努力以正确的指法掌握26个英文字母的熟练输入。
2.实践分层
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操作实践也必然各异,这样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针对性。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都有进步和提高,在根据对应层次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教学,让每个层次都有针对性的提高。
例:在學习《编辑“绿色环保行动”报告》这一课时,为了让大家都能掌握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的操作的能力。对于拔高型的学生,教师就要求学生制作的报告除了基本的艺术字及图片插入外,还要能进行对应的编辑。课堂上,教师并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这样才能精益求精,有效提升能力。对于中层学生,因为学生善于学习,但是常常是循规蹈矩,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突破,不能拘泥于教材或老师的基本要求,要敢于打破常规,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相应的设计;后进生则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严格按基本步骤完成用Word制作“绿色环保行动”报告,首先树立学好知识的信心。
3.练习分层
练习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因为信息技术是操作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学生在课堂操作中的时间不能低于70%,练习才能认知。但是囿于学生认知不同,在课堂练习上也有有所区分。
比如:针对“查找”学习任务,如果平时用计算机经常操作的学生,对各种查找方式很熟悉,教师可以系统地要求学生进行练习几遍,然后就可以自由发挥进去其他方面探索;中层学习则要循规蹈矩地按照教学大概的要求进行反复练习,逐步掌握:(1)能应用“开始”菜单中的“查找”程序,找到自己前一节课所创建的文件夹。(2)能根据名称和位置找到教师所给出的指定文件所在的路径。(3)能用日期时间限定来查找特定文件。(4)自己设置高级搜索来查找比较小的、包含在子文件夹中的文件。其实该操作相对简单,针对后进生在练习中教师主要是改变学生的练习态度,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监督学生一步步实现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与完成的愉悦感。
4.测验分层
测验是对学生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摸底,如果测验整齐划一的话,久而久之,拔高层的学生可能就没有挑战性,而后进生则没有成就感。所以教师还要在测验中进行分层设置,既要让拔高层的学生有成就感,中层学生有进步感,还要让后进生体验到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层次。
比如:学习完用Word编辑和设计内容后,教师就要根据认知差异,设定不同的题目。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如让学生制作一份有关宣传环境保护的电子小报,并提出如字体、颜色、大小、布局、行距、页面大小、艺术字等要求,并提供网络,让学生上网查找收集资料。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提供几个样板和素材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设计一张电子小报。低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样板和样板中所需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模仿着做。
信息技术的测验都是动手能力,在测验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测验发现自身不足,同时也体验到做好任务的成就感,从而刺激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5.评价分层
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和分层测验,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不同,为了有效地反映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的进步,就必须进行分层评价。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以同一张试卷来考查,用同一个标准来批评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就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学生积极的认知和发展情趣的养成,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现象,并挫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能力强的学生觉得进步疲软,无法体验自己的实际的掌握水平以及提高的幅度。所以,教师要在对应层次上以发展的、积极的评价来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对高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中等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对低等生,应该寻找其闪光点,采用表扬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同时让提高快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层教学是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以及认知情趣等多因素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整体学习和实践流程。经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跟进,后进生感到在学习态度和情感上收到尊重和激励,会更加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力强的学生也没有感觉浪费时间,而是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开展之后,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不少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活跃了许多。然而,单纯地搞分层教学还是有一定的漏洞,毕竟这样的教学活动是一对多的辅导,囿于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的限制,教师无法更充分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种情况下,分层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相互帮扶,共同提高就派上了用场。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充分认识学生实际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统筹搭配,以实现相互帮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提高的教学目的。单纯地看分层教学,总会给教师将学生割裂开来的感觉,其实不然,分层教学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为了学习更充分,教师常常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组合,这样在完成各自学习任务的同时,大家在小组内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帮助后进,让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分层任务完成后,设置小组共同任务让大家相互帮持完成,这样才能在一分一合中,完善知识弥补,生成最佳学习效果。
1.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所以分组实践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性格特点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4~5人的学习小组,每组按高、中、低不同水平合理搭配。小组内每个成员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记录员”“小组长”“检查员”等,学习过程中,大家各司其职,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对小组动态管理,指导学生有步骤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深入探索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一切交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从而以好促中,以优带慢,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是融合途径,也是共同提高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争取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下完成情感的融合和能力的提升。通常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尝试设计讨论、学生合作设计练习、反馈评价拓展四个环节来实现合作学习。
这里以制作《我的校园》电子资料为例展开铺叙:
(1)合作排位
因为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组织教学的,所以恰当的排位置也是很重要的。笔者将高层学生安排在机房的边上两排,而让中层和低层学生交替坐在中间两排,方便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低层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从心理上说,愿意接受比自己稍微好一点或者差不多的学生的帮助,高层学生在一起学习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得到提高。这种排位置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上课进行组织教学,有利于进行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由此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情境创设
教师可以先展示其他类似的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样品展示和情境启发。学生观察后,对作品的标题文字和图片设置与修饰,以及艺术字、背景、动画、音频、视频、超级链接等方面有了模板式了解。然后为了启发学生创新,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该作品哪块设计给你留下哪些深刻印象?哪里有缺陷?怎樣改进?
创新有难度,但是对于点评和学习样品,大家都感觉具体形象,很容易激活小组内的讨论气氛。于是,学生踊跃参与,班级气氛异常活跃,合作学习初具规模。
(3)合作讨论
合作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新课标要求和本课教学目标,提出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可以搜集网上有关材料,诸如音频、图片、视频等各种素材,然后讨论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角度来展现“我的校园”,使其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对于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组长给予不同的任务分配,最后再交换操作角色,相互指导,争取每位学生都要进行每个流程的操作,这样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组内学生先根据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分别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然后组内进行商讨,确定作品的大致方向和角度,再要求小组成员一人负责创意设计、一人负责画面、颜色处理、另两人负责视频、音频内容和修饰的处理,每人分工各做一部分,最后合作整合为一个完整作品。这种分工和合作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范例作品,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思维被束缚的状况,使得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任务明确,也更能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各种思维碰撞的机会和想象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4)评价拓展
反馈是对学习和操作的评定,评价是对学习方向的改进指导。笔者在合作学习中提出“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从小组间的评价具体到某一组员的评价。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同时也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改进,最终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设计及评价标准:一是作品要有思想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二是体现小组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作品一定要设置合理、表现并突出主题,不能只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作品主题和内容。
本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与合”对立统一的讨论与分析。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从学生实际认知出发,设定符合班级学情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教师新的任务,新任务又指引教师探索新的方法。教学方法必然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赵发毅.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J].新课程学习:下,2011(5).
[2]冯荣辉.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N].国培网,2011-11-26.
[3]张玉林.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资讯,2009(33).
[4]骆剑强.信息技术分层次整合教學研究[J].学苑教育,2010(8).
[5]王谦.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初级中学)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