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姻雪
【摘要】 本文就在“应试”环境下实现学生的情感教育展开,以新体诗为例,结合课程案例,展开分析。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新体诗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101-02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命,如果你的内心盛开着一朵水仙花,那么风含情,水含笑;如果你的内心有一团火,那么走在冰天雪地也大汗淋漓。是的,生活有坎坷,有黑暗,有挫折,但只要我们心中有不灭的太阳,只要我们带着诗意的情怀看待生命,我们就会到处沐浴阳光。”是啊,语文教育应给孩子以梦、以诗,让他们在诗意的童年中快乐地学习、长大。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那句话:“人类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理性认识排挤了感性体验,被动接受压抑了个性自由,孩子的梦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以至出现了一批“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老态龙钟”的儿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那么,我们该怎样在现今教育的体制下,为我们的孩子创造出情感的乐园,让我们的新体诗教育走进课堂呢?
一、挖掘潜力,培养美感
曾经一度对诗歌的认识是那么贫乏,总觉得要在课堂上进行诗歌教学,是那么的困难,无从入手。教师们缺少诗意的人生,又怎么能为儿童带来神采飞扬的世界呢?非常荣幸的是,2008年的九月份,我参加了现代中小学生报社举办的“儿童诗教学与儿童诗写作”专题报告会。会上洪教授的精彩演说,让我们所有在场的教师听得如醉如痴,诗性大发。写诗对洪教授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随手拿来身边一瓶很普通的矿泉水,那在我们眼中很平凡的瓶和水,在他的眼中却大不一样,只见他手捧着矿泉水,深情地述说着:“在橘黄的、温暖的灯光下,在那张平凡的小圆桌的四方,那多年音信全无的亲人,终于得以相聚,四周的人们手捧着矿泉水,热泪盈眶。这时,那瓶中装的不再是普通的水,而是相聚的欢乐……”于是一首诗歌诞生了。恍然大悟,原来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时可以信手拈来。原来只要我们拥有感恩的心,那生活一样是诗意飞扬的。原来语文课也可以上得那么美、那么富有诗意。
那什么是儿童诗呢?“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新诗呢?具有“反映生活集中形象、抒发感情饱满强烈、进行想象丰富大胆、语言表达和谐凝练”等特点。具有陶冶性情,塑造人格,为少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提供动力等作用。
而少儿呢,天生就是诗人,具有非凡的创造“潜力”。而这种“潜力”就像酣睡在摇篮里的婴儿,需要教育用恰当的方式将之唤醒。小学阶段是我认为的最好时机,从学生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进行新诗教育的好时机。少儿天生的诗歌灵性,主要表现在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的敏感性和亲近性,以及不受理性限制的审美感动上。新诗具诗情、诗思与诗语的内涵和特征,这三者的完美融合最具审美价值。让最有诗意的年龄、最具情思的少儿,从小浸润新诗,去触动诗思的人生哲理,去沐浴诗情的阳光,就能激发他们的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培养审美能力。尽管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作家、艺术家,但任何人都是具有创造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小学开展“新诗进入课堂”活动,就是有目的地为具有先天创造性的少儿提供成长的广阔天地。它训练了孩子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注重激情想象力的自由驰骋,注意饱含诗意生活的真切感悟,注意对世间万物的美的追求。同时,注意启发、引导孩子们形成敏锐的诗思,使他们的创作潜能能得以激活、勃发,永远对世界、对人生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感情体验。
二、熏陶、引导、捕捉、欣赏
新诗进课堂,“以诗情为先导,以诗思训练为主旨,以诗语积淀为主线”,引导学生享受新诗,同时,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新诗常识等知识性目标的传授上,而是选取学生喜闻乐见、具有生活色彩的题材内容,通过幻灯演示、竞技活动、师生表演等直观教学手段,将生活情景直接或功能性地、形象地引入课堂。通过教师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描述,学生闭眼静思默想等形式,营造课堂浓厚的诗情氛围,诱导、唤醒学生的想象。儿童诗是需要想象的,想象往往能使人进入奇妙的世界。甚至说,一个好的想象,本身就是一首好诗。孩子们在自由、快乐的新诗阅读和创作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声音的流淌。他们感受到的完全是自由快乐语言的狂欢。或者说,孩子们本身就生活在诗的语言里,诗是孩子们的本能需要,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血肉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新诗教育更直接而真实地培养了孩子们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张扬新诗魅力,实质就是张扬汉语魅力;热爱新诗,实质就是热爱汉语;进行新诗教育,实质就是内存地推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欣赏孩子的诗,就得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用“儿童的眼睛”看待“儿童世界”。三年级《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优美的散文,文中的句子诗意很浓。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写得有声有色。“秋天的雨,是……;秋天的雨有……;秋天的雨藏着……;秋天的雨吹起了……;秋天的雨带来了……;”多美啊,那秋雨的清凉、温柔,使孩子们的想象在翻飞,他们竟然发现这就是一首现成的诗。于是,孩子们兴奋了,满脸通红,自豪地大声朗读着。而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融为一体,始终用微笑来容纳孩子的一切,对于孩子的幼稚忽略不计,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来对其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加以肯定和赞赏:“你真棒!”“你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这种做法能满足孩子内心自我肯定的要求,更能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海阔、天高”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
欣赏每个孩子的诗,就得给孩子们创设情境,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诗的存在。在这个时代,孩子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不再有我们小时候夜晚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菜园偷瓜,池塘摸贝等的乐趣。这时,就需要我们适时的引导去发现、去观察隐藏着的诗意。所创设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五年级《秋思》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瑟瑟的秋风中,看着那一片凄凉摇落之景,对家乡、亲人悠长的思念。一个“见”字,给予孩子们无尽的想象。那片片飘落的落叶,那随着秋风而舞的红影,时时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风的存在,感受到了那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我顺意而问:同学们,那“我”的思念除了可以定信传递,还可以通过什么来传递?就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畅所欲言,渐渐地,情绪高涨的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有的说可以通过风儿,有的说可以通过蒲公英、小鸟……我趁机设计了诗眼,“……你在哪里?在……”于是,孩子们兴奋起来了,小嘴唧唧喳喳,眼睛四处寻找着。班上的一个小男孩马上就举起了小手:“风儿你在哪里?/在飘落的红叶上,/那思念在红叶间传递着。”听了他的回答,我竟然有种流泪的冲动,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只要稍加引导,孩子们就能说出如此美妙的句子来,我说:“你真像一个真正的诗人,说得真好!”一下子,全班沸腾起来了,“蒲公英你在哪里?在天空中,随风飘荡,向远方的亲人传递着我的思念;小鸟你在哪里?在空中展翅翱翔,急着向我的故乡传递我平安的信息……”这一下,我被孩子那充满激情的描述陶醉了,谁能说孩子的世界不是充满诗意的呢?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把它整理成一首首诗,这小男孩又是最快的,我稍加整理,一首美妙的诗诞生了:
思念
风儿你在哪里?/在摇曳生姿的花朵上,/花儿呢喃着“秋来了”;
风儿你在哪里?/在飘落的红叶上,/那思念在红叶间传递着;
风儿你在哪里?/在朵朵白云上,/正在故乡的天空传播我平安的消息;
风儿你在哪里?/在小鸟的翅膀上,/愿我坐上它回到母亲的身边。
风儿无处不在/思念无处不在。
孩子们的想象就如轻盈的蒲公英,乘着风儿的翅膀遨游天地才是最大的心愿。教材是实例,生活是源泉,想象是动力。把想象的事物写出来,这是儿童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更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语文,本质而言是属于诗意的,让我们不断地把诗意向着自己存身其间的天地拓展,极力让诗情充满天地,让诗意洒满人间,让孩子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诗意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养成一种纯正高雅的审美情趣、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汉语产生深深的迷恋感情。那他们的人生自然也会是五彩斑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