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糖尿病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2014-04-29 13:31李志君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摘 要】 目的: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品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口服抗糖尿药品且出现不良反应(ADR)的患者1447例,采取Excel软件进行分析,采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及抗糖尿病药品的分类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有52.46%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1天时间以内。双胍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最高,所占比例为66.97%,位于第二位的是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所占比例为20.66%。120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胃肠系统,占66.45%,17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皮肤及其附件,占9.52%,15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占8.31%。其余269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视觉系统以及全身损害等,占15.72%。 144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药物反应,占1.11%。结论:糖尿病患者口服抗糖尿病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往往会累及自身的系统、器官,因此临床在用药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合理的联合用药,严密关注严重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抗糖尿病药品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06-01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没有根治的方式,临床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1]。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长期口服抗糖尿病药品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我院就对口服抗糖尿病药品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口服抗糖尿药品且出现不良反应(ADR)的患者1447例,男846例,女601例,患者的年龄38~88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8+12.2)岁。其中以51~60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3.17%。1447例患者中,有ADR病史的患者24例,无ADR病史的患者473例,ADR病史不详的患者950例。

1.2 临床方法

对多有入选的患者,采取Excel软件进行分析,采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以及抗糖尿病药品的分类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2]。

2 结果

2.1 患者口服用药到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

本次研究中,有52.46%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服药1天时间以内。具体的数据分析见表1。

2.2 引发不良反应主要药品类别

双胍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最高,所占比例为66.97%,其中二甲双胍,苯乙双胍各占64.20%,2.76%的比例;位于第二位的是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所占比例为20.66%。位于第三类的是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占4.59%,其中瑞格列奈(n 60)占4.15%的比例,那格列奈(n 2)占0.14%的比例;位于第四位是的α—葡萄糖甘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占6.09%的比例,其中阿卡波糖,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各占 3.46%,1.73%,0.90%的比例。位于第五位的是第一代磺酰脲类,其中甲苯磺丁脲占比例2%。

2.3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

144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多数均累及到了患者自身的系统和器官。其中有120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胃肠系统,占66.45%,172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皮肤及其附件,占9.52%,15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占8.31%。其余269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到了血液系统、呼吸系统、肝胆系统、视觉系统以及全身损害等,占15.72%[3]。

2.4 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144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发生了严重不良药物反应,占1.11%。1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营养代谢、营养障碍、肝胆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16例严重不良药物反应患者,经过临床的积极治疗与处理均好转或治愈。

3 讨论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目前,临床还没有有效根治糖尿病的方式。因此,患者需要通过长期服药,甚至是终身服药进行血糖控制,预防对靶器官的损害。在服药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整,运动锻炼,并且对血糖水平和尿糖水平进行常规的监控,才能够做到有效地有效的控制血糖,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4]。在对糖尿病患者应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时,首先遵循的原则是应该以足量应用一种降糖药为主,如果需要配合使用其他药物,可以根据降血糖药物的不同将血糖机制进行合理的组合应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降糖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磺胺脲类药物与双胍类药物进行配合使用。其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要充分考虑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代谢特点,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应用[5]。最后需注意的是,在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尽早的采取积极地护理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林娜.常用口服降糖药的安全性分析[J].海峡药学,2011,17(4):166-167.

[2] 柯俊,汤文璐.2006-2010 年上海市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1,20(6):351-356.

[3] 汪軍荣.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1):845-847.

[4] 路敏.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2:48-50.

[5] 任海霞, 王春革.口服降糖药较少见的不良反应[J].天津药学,2010, 18(4):61-63.

作者简介:李志君,女,1977年;研究方向:主管药师,临床药学;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药剂科。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180例门诊患者用药咨询分析与讨论
西药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分析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