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娟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好奇心和想象力,表现出独立感受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能动性,数学本身也就是创造性能力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关键词:营造环境;创设情境;主体作用;创新
创新是一切思维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呢?
一、营造宽松环境创设思维情境
心理调查显示,人在宽松的外部环境下,创造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受传统尊师重道思想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形成一种畏惧心理,很难放松下来,如果不注意加以引导,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能提高。因而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努力融入学生群体,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和学生融洽相处,和谐课堂气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1.培養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正确的观察态度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周围一切的好奇心特别强烈,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并且学会思考。在几何图形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每个图形的形状以及特点,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哪些图形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把不可触摸的图形形象化,变得可知可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刺激、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一个思维“误区”,让学生自己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教师要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放不开,对于学生各种的“异想天开”教师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否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是无限的,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进行开发、创造,外部环境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外部条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核心,教师应多管齐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薛道叶.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电子世界,2012(15).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旭阳学校小学部)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