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琼
【摘 要】目的: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探讨相关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所发生的5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患者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其中女性人群为38例,男性为18例;儿童人群为19例、老年人群为28例。结论:临床上,在对患者采用中药制剂治疗时,要严格地遵循辨证治疗和严格按照说明书来使用剂量等,进而能够减少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处理。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R9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11-02
药物不良反应(ADR)主要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使用的情况所发生的意外伤害[1]。近年来,随着对ADR监测工作不断深入,人们不仅对药物的效果重视,同时还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所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为此,我院对所发生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实施相关对策,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在2012年1月~201312月期间使用中药制剂时发生56例不良反应患者。
1.2 方法
对56例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用药途径以及药物种类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统计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情况
其中女性人群为38例,男性为18例;儿童人群为19例、老年人群为28例。
2.2 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15例,占26.8%;口服14例,占25.0%;肌肉注射12例,占21.4%;外用15例,占26.8%。四种给药途径所占比例比较(P>0.05)。
2.3 药品种类
活血化瘀类和清热解毒类以及抗肿瘤、保肝类等药物。详细如表1。
2.4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荨麻疹、皮疹、瘙痒、脱发、面部潮红、红斑、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腹泻、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喉头水肿、头晕、肌无力、盗汗、尿急、尿频、发热、头痛、烦躁不安、失眠、意识模糊、肢端麻木、肌无力、四肢乏力、晕厥、抽搐、疼痛、骨骼疼痛、肌肉麻木、过敏性休克、心律失常、紫绀。
3 讨论
患者本身因素:此次研究中,女性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多于男性,这可能是与女性身体素质较弱和对药物耐受性较差等有关[2]。此外,儿童人群所发生的比例较高,这主要是儿童人群的各个组织器官没有完全发育和功能不完善等有关,进而使得其的耐受性较差[3]。对于儿童人群来说,其常使用的药物为双黄连注射液和痰热清注射液等[4]。对于儿童患者来说,如果患者的病情较轻,一般可以采用口服药物治疗,尽量减少给患者输液治疗而引发不良反应[5]。
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其一般存在多种疾病,因此服用的药物较为复杂,且患者服用疗程长[6]。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出现一定的改变,进而使得患者的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患者各个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增强。由于患者的免疫力较低,进而很容易发生变态反应[7]。因此,对于老年患者来说,要慎重地选择药物治疗。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治疗,必要时可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患者药物的效应,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8]。
对于丹参注射液和丹红注射液等活血化瘀制剂来说,其使用较为频繁,同时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此外,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有效地扩张血管和改善患者微循环,但是其在患者心脑血管以及肝肾中的浓度较高,进而很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本身因素:目前所使用的药物种类较多,在中药制剂中,大多数为复方制剂,其的成分较为复杂。此外,在提取的过程中,由于存在提取技术问题,使得有效成分不能得到完全纯化,进而可能会存在大分子杂志物质。比如含有蛋白质和淀粉等。当多元酚化合物鞣质进入到人体后,其能够作为半抗原而结合血浆蛋白氨基酸而成为更大的分子复合物,进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患者发生过敏反应。
药物使用的因素:用药剂量:用药剂量不适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比如茵栀黄注射液的常规剂量为10~20ml/次,当用量为40ml/次时则会导致患者发生皮疹和呼吸困难等。静脉滴注速度:当输液的速度太快或者过慢则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合并用药:当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如果出现配伍不当情况,则可能会出现酸碱浓度变化以及阻塞毛细血管等,进而导致患者发生静脉炎等。
此次研究中,患者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面部潮红、瘙痒、局部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功能异常等。大多数患者在停止使用药物后症状得到减轻或消失。较为严重性的不良反应为: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及时的抢救。
预防措施:在临床上,要重视对中药制剂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加强对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上岗。加强对中药制剂质量的检测和监控,提高中药制剂安全性。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制剂时,要严格遵守辨證治疗原则,然后按照说明书进行严格剂量以及严格按照说明实施治疗等。避免给患者重复用药,减少中西合用,尽量单独使用中药或者西药治疗。在接诊患者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情况,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员来说,要慎重地使用药物,并进行严密监测。
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其中女性人群为38例,男性为18例;儿童人群为19例、老年人群为28例。临床上,在对患者采用中药制剂治疗时,要严格地遵循辨证治疗和严格按照说明书来使用剂量等,进而能够减少和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处理。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要积极地进行抢救。
参考文献:
[1] 朱艳.中药安全性监测评价新方法对降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05:134-135.
[2] 邹元平,林宇,邢珂,修春,梁进权,王宁生,宓穗卿.中药不良反应信号检测系统的建立[J].中国药房,2012,27:2584-2587.
[3] 邹元平,梁进权,邢珂,林宇,修春,宋成,邓响潮,王宁生,宓穗卿.中药不良反应知识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457-460.
[4] 池里群.对中药药源性疾病及中药不良反应的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1:74-75.
[5] 刘洋,朱蓓,郭桂明.178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01:48-51.
[6] 张燕,谢雨洮,陈瑾歆,李林.117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04:237-239.
[7] 姚昱,田侃.中药不良反应的监管对策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4-37.
[8] 邹元平,梁进权,王宁生,邓响潮,张承绪.中药不良反应知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建立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03:316-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