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146-01
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不让一个学生落后,是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艰巨任务,也是一份责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由于学习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学生,造成学习成绩差,在课堂上思维跟不上,发言机会少,在同年级学生中自己的知识水平已经欠债,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而这些“学困生”在性格上也发生了变化,孤僻、不爱说话、越来越不自信,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我认为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班主任用心,能做到对症下药,就有可能重新扬起“学困生”理想的风帆。
一、倾情浇灌,重树自信
我们要学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待每一名学生。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虽然“学困生”缺点较多,思想脆弱,易和教师形成对立,但是教师要选择时机,寻找突破口,让“学困生”开口说话,从心里上安撫“学困生”,克服自卑感,树立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点燃他们要改变学习落后面貌的思想花火。同时要做到少批评、不体罚,拉近师生间距离,消除“学困生”的逆反心里。
实际上,“学困生”的智力并不差,是因为后天的因素导致他们学习的障碍,他们也想当优等生,也渴望被老师表扬,课堂上他们也想发言,但怕说错话,受到别人的嘲笑。当然形成“学困”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原因、有自身原因、也有老师的原因。面对“学困生”,老师必须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去考虑,要多去了解他们、多去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扬其所长,给予表扬与鼓励,用爱心去帮助他们,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使他们明白自己并非“朽木”,而是“可雕”的,从而产生自信向上的力量。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成功才有保障。赏识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绿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教师的爱是一种“催化剂”,当爱流入学生的心田,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老师的尊重、对同学的友爱,滋润他们干枯荒漠的心田。
二、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致问题由小变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旗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教育效果也会事与愿违。正确的方法是激发他们对学习、对有益身心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多的尝试失败与挫折。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教师不应对他们的能力作出更多评论,而要引导他们勇敢面对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因素,从改进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在日常学习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适当降低对他们的难度要求,课堂教学、作业要求、测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体现不同层次和针对性,创造机会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表现自己,展示能力,使其获得更多的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激发他们对学习、对有益活动的浓厚兴趣。
三、发动学生,体现集体的温暖
孩子是天真无邪,是无拘无束的,同龄人的想法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要鼓励他们多交往,发动学生关心、帮助学习困难同学,和他们结成互助对子。因此给每个“学困生”都安排一位成绩较好的“小师傅”,开展“一帮一”活动,用集体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转化。老师应该以朋友的方式与他们相处,不摆老师的架子,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予的温暖,在这样的气氛中做好“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特长,体验自己的价值,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新奇、有兴趣没压力事。此外,教师应该对班级的好人好事给予更多的表扬,弘扬班级的正能量,激发每一名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充满正气的班集体中,“学困生”自然也会受到熏陶,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紧跟学习,兑现承诺
一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对自己要求不严,遇到学习困难时得过且过,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从他们的听讲习惯抓起,课堂上随时注意他们的举动,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提醒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讲。其次,要跟紧他们的学习,督促作业及时上交,安排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如约兑现,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守诚信,使学生在思想上无机可乘,不敢偷懒。并且作业要适当进行面对面批改,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是帮助和鼓励“学困生”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对他们的缺点要抓得准,治得及时,以点代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下,通过疏导促使“学困生”积极向上,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为师者能晓之以理,持之以恒,教学得法,对待“学困生”奉献一颗爱心,更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留下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