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
中图分类号:G62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51-01
音乐课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体验到求知的满足感、成功的愉悦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就音乐课的发声、节奏、唱歌等方面如何进进行愉快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发声练习要简单、多变
在歌曲教学前,进行简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良好的嗓音进行发声的重要途径,是唱好歌曲的前提。
1、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发声器官尚未经过训练,因此要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训练。他们思想单纯,幼小的心灵很有爱心,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是各种小动物。
3 2 3 5 ︳ 6 — ︳6 5 ︳6 — ︳5 6 5 3 ︳2 3 2 ︳1 — ︱
公 鸡 唱 歌 , 喔 喔 喔 , 公 鸡 唱 歌 ,喔 喔 喔
学习前,我用多媒体出示公鸡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公鸡的兴趣,再问学生公鸡是怎么叫的?学生回答:“喔喔喔”。然后我说:“那我们就一起学学公鸡叫”。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了。
练习时,应当要求学生轻唱。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唱得很响。于是,我就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响,公鸡会被你们吓跑的。学生们马上用轻柔、舒缓的声音练唱,真怕公鸡被吓跑了似的。
2、旋律短句的练习
旋律短句是最常用的练声形式,可以训练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技巧,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
在教学时,我采用以下旋律短句来练习学生的发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6 6 5 5 ︱ 6 6 3 ︳ 6 6 5 5 ︳ 6 6 3 ︳ 6 5 ︳ 6 5 ‖
早晨 雄鸡 起身 早 伸长 头颈 高声 叫 喔 喔 喔 喔
树上 飞来 小麻 雀 一边 游戏 一边 叫 喳 喳 喳 喳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直接采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或高潮乐句来练习。这样将发声练习与歌曲表现相结合,既达到了发声练习的效果,又使学生懂得,发声练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动听的歌声演唱歌曲、表达感情。
总之,简单、多变的发声练习,从多角度挖掘孩子们喜欢的 、乐于接受的形式,可以轻松、愉快地表达到练声的目的。
二、节奏练习形象、有趣
节奏在音乐中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占有极重的地位,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了用形象化、趣味化的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各种衬词帮助训练
八分音符相当于小朋友跑步,两步一拍,比较紧凑,用衬词“跑”;四分音符相当于爸爸走路,不紧不慢,用衬词“走”;二分音符相当于爷爷迈步,一步两拍,慢一些,用衬词“迈”。
2、模仿小动物进行节奏训练
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而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活动、模仿各种小动物,他们都乐此不疲。如在对刚进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孩子讲音符和节奏时,就可先用语言激发他们自编或模仿小兔、小鸡、小鸭等动物的动作、叫声来引入学习:认识四分音符“×”,老师先做一个小鸭的动作,再配上呷呷呷“×××”的叫声,这样一来孩子们会兴趣大增,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四分音符;同理认识八分音符“×”也是一样,师做小鸡的动作和叫声“叽叽 叽叽 ”“xx xx”。同样还可以启发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音响来引入一些基础的节奏型:知了的叫声×·×(知了),马蹄声×××(哒哒哒),汽笛声××·(笛笛),火车鸣声×-(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不同方式來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就很容易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三、在唱歌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教唱活动中教师应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的模仿和学习,甚至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让孩子轻松的学唱歌曲。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我故作惊讶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没教就会唱了。”孩子们在表扬和鼓励下,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大增;一些平时不大表现的孩子也投入到了歌唱活动中,和大家一起“疯”了起来。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切活动都要富于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唱歌曲的愿望。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愉快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音乐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大家共同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