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014-04-29 12:16李洪兵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学效益有效教学课程标准

李洪兵

摘 要: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下,要落实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使内容和知识准确透彻;在教学中要把结论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重;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入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课程标准 有效教学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86-02

数学教学是教师教数学与学生学数学的统一活动,是“教师借助于一系列辅助手段来实现的一种复杂的控制过程”。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掌握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知道其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落实《标准》的精神就必须落实有效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参加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的两个主题“备好课”、“上好课”的学习与体会,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务必准确、透彻

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凡是你教的东西要透彻。”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备课是做到这一点要求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把“备好课”作为第一阶段培训的主题。我认为备课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对整册教材的备课。新学期伊始,教师应在开学前浏览一遍即将讲授的教材,了解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各章节的相互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目的和其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关的情感教育内容,从而做到对全册教材胸有成竹。第二步,对每一章内容的备课。在讲授各章之前应对本章的内容仔细研读,深入分析它的各组成部分,找出贯穿其中的主线,从而把握各节内容的内在联系,以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整體认识,明确本章的教学要求,正确把握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并能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把握全章的教学内容。第三步,课时备课,深究细研地阅读一节教材,通过分析要确切知道这节教材在本章甚至在整册内容中所出的地位,以及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备课就是教师‘揣摩教材的过程,对教材必须有自己的眼光,眼光要深邃,看到的不只是文字、图表和各种数学公式,而应是书中跳跃着的真实而鲜活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这种思想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在书里,就在书里”。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材赋予思想,教材才能“活起来”。

二、教学中既要重视结论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在刻画数学知识技能时除了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外,还首次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这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设法把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通过再次改造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思路去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让学生在经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问题的结论和方法之间的精彩过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积极“和谐”的建构过程,从而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诚然,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目标,将其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强调过程,并不是弃结论于不顾,相反,我们需要“结论”这一价值取向的引领,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学生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只重过程而漠视结论的教学会在无形中使课堂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当然只重结论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将会抑制学生的探索、发现和创新,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是学到死的数学知识。所以把结论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重,使之和谐,才能使教学既有血肉又有灵魂。

三、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进行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

说到学习方式古而有之,林林总总,各具特色,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它的功能也是此消彼长的,没有完美的学习方式。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极端的夸大去取代其他的学习方式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新课改视接受学习为弊帚,强烈追求所谓的“探究”即是偏颇的表露。更有甚者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视为“有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教育家奥苏贝尔指出,只要用于呈现的语言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接受性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或结果,我们无法否认,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能在较短时间内,把人类公认的成果有序的传授给学生,其效率之高是其他学习方法无法比拟的。其缺点是忽视了结论的发现过程,忽视了过程的绚丽多彩,以及由此携带的启迪与教育价值。探究性学习弥补了接受性学习的缺点和不足,确实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菲的价值。《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知道探究学习不是一种教学形式的简单变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理念的升级和更新。数学中的一些约定和规则是不适宜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或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探究无法完成的,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只能是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在教学中对那些有意义,具有挑战性且在课堂时间内能完成的内容应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对那些无意义,无实质性,无挑战性的内容则宜采取另外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树立起并落实好“淡化形式,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样才能有效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适时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标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使用多媒体教学只要适时适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是流于形式,“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教学”,而不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多媒体。教师似乎成了课题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这样就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用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个极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因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是否必要而定。就内容方面而言在讲解概念、定义、定理、图表以及一些复杂的图片或扩充练习时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否必要方面,我认为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不能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

五、多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的全面、细致、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上完一节课后要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时,我们应认真的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该是教师针对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寻求复合、多变、立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真正需求,进行差异性教学,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当面向各种学习类型的学生,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性教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显然在面对具有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时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教授同样的内容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在课后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现实是否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3、反思是否把课堂变成了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平台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生学的动态过程组成的。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使这两个过程实现平衡,得到同步发展。因此,《标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学习知识为手段,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教师正确的、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把课堂变成自己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的平台,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4、反思自己是否参与了课程的开发

在传统概念下,“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标准》意义下的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可以让教师与学生能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所谓“体验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任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教学内容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对其进行变革与创新,把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与学生不再游离于课程之外,他们已经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仅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把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过程转变为“课程的创生与开发”过程。这样以来教学与课程就能做到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的融为一体。一节课下来,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课程的开发利用情况。

5、反思再“设计”

通过从不同角度反思教学,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至此应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再上这节课,又该怎样设计?这才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再设计时就要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之处,这样的课才有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落实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应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课程新理念,努力把握数学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以提高自己的有效教学能力,实现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上好课”的主题目标。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又能具备相应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我们还要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在情感、意志品质及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熏陶,以此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陳旭远 贺成立编著.有效备课[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广 杨宏丽编著.上好课(应知应会)[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教学效益有效教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妙用音乐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活力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效益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