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实现路径

2014-04-29 00:44冯琦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和谐社会教育资源

冯琦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能否办好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因此,从剖析教育公平的内涵着手,分析教育不公的种种现状,以此探求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之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也真正体现了广大人民实现这一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资源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01-03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已把“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这一教育公平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加以保障。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就鲜明提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公平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人才竞争激烈、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真正做到教育公平,更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伟大创举,象征着广大人民的要求“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一中国梦的实现[1]。

一、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及必要性

当前,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难题是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其中上学难就是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可见,确保教育公平,不仅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去剖析教育公平理论的深层次内涵。

理论界普遍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在200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教育公平的报告中,教育公平的定義为:“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inclusion),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二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最低标准的教育。

根据上面两个方面的内涵表述,我认为,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根据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基本原则,教育公平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起点公平: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这是前提和基础;

(2)过程公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这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结果公平的前提;

(3)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最终表现为根据这一标准在就业时所受到的公平公正的待遇。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而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法规化,制度化,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强调治贫先治愚,一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因此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可见,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实现教育公平,不仅必要,还有其迫切性。

第一,受教育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这种权利是“人人生而具有的”。不仅如此,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也是《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教育公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保证民生、民权的最基础工程。

第二,教育事业历来都是由政府承担责任,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公益事业之一。因此,由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事业理当体现为全体纳税人公平服务的原则。

第三,一个国家的富强、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靠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事业涉及到整个民族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更需要靠举国上下努力才能达到。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教育公平去实现。

第四,从现实方面看,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欠发达、不发达地区人口素质低下、人才缺乏,要改变面貌,他们更需要、更渴望教育公平,这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二、 目前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教育公平问题。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有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自新中国以来的义务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加上长期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这就使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经过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虽然我国的教育公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确实存在着一些突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起点不公平。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广大群众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严重不公平。(1)农村在财政政策、办学质量、教师薪酬、师资力量、师生比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的水平,导致农村群众接受教育机会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公。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享受过学前教育;在升学率方面,农村学生人数与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学生,农村的文盲率远远高于城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等等[3];(2)即使在城市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普通百姓能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很少,这同样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公,这也是中小学"择校风"越刮越猛,屡禁不止,择校费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带来了各种途径的教育滥收费现象。择校热目前已经从初中、小学蔓延到了幼儿园,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免费后,危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一颗毒瘤。(3)弱势群体子女求学问题多。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

2、过程不公平。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这就必然出现所谓的重点校,尖子班之类的不同层次,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其他学生们无法享有公平的教育过程。

3、结果不公平。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1)用人单位更多关注名牌高校。在竞业过程中,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985”工程等高校毕业的学生更能受到社会的关注。(2)文、理、工科不同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呈现不同结果,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前景比文科学生的更好。(3)男女性别差异导致男生更受青睐。虽然现在男女平等,但是,由于男女生生理机制的不同,很多用人单位百般挑剔,女性往往会因為生育问题、生理原因以及体力等方面的差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聘用。

这些问题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加速矛盾尖锐化,对建立和谐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经过持续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财富的普遍增长、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高涨,公众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基本方向和路径。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起点的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

1、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就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加大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物质保障。更是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切实改变农村等四类地区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的根本保证。

2、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是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增加公平。新的教育发展布局、教育的增量部分应向薄弱地区倾斜,优先考虑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的机会。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这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4]。

3、关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把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流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努力保证他们能够在当地公办的中小学进行学习。同时,“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制度,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制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4、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和教育乱收费,加强对教育特权的监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必须将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切实执行到位,在法律制度层面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针对屡禁不止的乱收费问题,应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三限”政策,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形式的乱收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重大教育政策及改革举措前,要堅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5];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做好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实施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同时要抓紧完善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办法,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唯有如此,才会树立制度的权威,使教育公平进程得到有力保障。

第二,过程的公平——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国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指出,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强校带弱校,组建教育联盟,推行学区一体化管理,探索学校托管,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1、坚决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使城市和乡村实现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共享。共享教育资源不仅仅包含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金投入等有形的设备和资金等,还要包含国家教育政策支持、教育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和形式、教育文化等无形教育资源[6]。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禁止以任何名义将学校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坚持实行小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有效刹住“择校热”这股歪风,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

2、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师资培训计划,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和提高机制,特别是要多策并举,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教师进修发展提供和城市教师均等的机会。区域性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还可以通过国家教育部对国家教育资源进行均衡,采取以强助弱,共同发展的“教师流动”模式、“对口支援”模式及“联校办学”模式等,构建和完善城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7],通过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相互流动,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去,从而达到限制教育强势、保护教育弱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第三,结果的公平——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人尽其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就业,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尤其是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同时要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长远措施。这就需要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是采取措施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另外,应当建立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取消等级划分,让学生没有自卑或优越感,实行教育平等[8]。这样就能使不同高校的大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接受学者们的前沿思想,完善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总之,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公平,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个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下大力气来解决教育不公平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只有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53-54.

[2] 晋银峰.关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模式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7-19

[3]屠凤娜.和谐社会视域下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J].前沿,2010(11):184-186..

[4]汪清.浅析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与教育公平[J].出国与就业,2009(18):65-66.

[5] 吴德刚.关于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1):13-15.

[6]王茜.城乡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2):99-104.

[7]宋京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20-21

[8]尹贞姬.教育公平视域下的城乡教育差异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6):11-12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和谐社会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