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兴校 尚德求真

2014-04-29 00:44刘晓梅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刘晓梅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德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校的德育管理。在工作实践中,我校探索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合力育人模式。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明确德育内容

1.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首先,抓领导班子建设。成立了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到以身示范。我们在班子成员中树立“三种意识”,即:科研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要求做到“六点”,即:上班早来点、下班晚走点、困难面前靠前点、荣誉面前靠后点、对待他人公道点、同志之间支持点。“勤正廉正自身正、拼命奉献干实事”成为我校领导班子的班风,为下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狠抓师德建设,尤其是注重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倡导“四种精神”,即: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岗位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负责精神;对业务的创新精神,逐步形成讲师德树正气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抓好德育科研工作,注重理论培训,以科研促教研带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学校先后承担了三个德育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经历教育实验研究课题、中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其中传美课题和经历教育课题取得可喜成果,被国家总课题组评为先进实验学校。

2. 落实德育课程,实现全程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多年来,我校通过开展“四课”活动,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实践中注意找准思想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各类课程实践中、在各种经历活动中,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心田,达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1)德育学科课——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中的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起到蒙学导行的作用。

(2)学科渗透课——把道德教育寓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求老师认真钻研各学科的教材,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并按着“预习感知——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的步骤,努力做到传知与渗透相结合,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主体性。

(3)德育活动课——以省编《中华传美故事丛书》和四平市《经历教育活动指导》为实验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应该学习和传承下去,并形成了“学知——激情——明理——导行”的特色模式。

(4)校本課——自2005年起,我校开展了“开展经典诗文诵,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德育课程。目前,不同年段的学生已经完成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论语》的诵读任务,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在其人生的起始阶段,用经典文化涂亮人生底色,用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他们的心灵,让生命在此奠基,人生从此起航,收到了蒙学导行的效果。

3. 丰富常规活动,突出实践育人。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的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以及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教育活动中。精心设计并开展了:(1)六字传美系列活动,即:讲、背、看、读、说、诵,就是讲传统美德故事,背中华名言警句,看爱国主义影视、读中华优秀图书、说文明礼貌用语,诵经典诗文。(2)“六个一活动”,即一式:规范的升旗仪式,一站,红领巾广播站,一台,校园电视台,一室,图书室,一会,三结合主题班队会,一厅,少年模拟法厅。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即陶冶了情操又培养了能力,一批批校园“小播音员”、“小演讲员”、“小节目主持人”、“小法官”、“小歌手”、“小乐手”脱颖而出。(3)“三个五活动”,即:“五心”、“五旗”、“五自”:“五心”就是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的活动。“五旗”即开展爱国旗、党旗、军旗、团旗、队旗活动。“五自”就是在学生中开展自理、自学、自律、自立、自强的活动。

4. 夯实养成教育,增强育人实效。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学校制定了《年段养成教育目标》,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习重点,要求人人熟知并指导言行。开展主题教育班会、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纪律卫生评比等活动,把评选出的文明学生确定为光荣的升旗手并在学校光荣榜上刊登事迹和照片,用榜样示范力量带动全校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二、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场所,家长的耳濡目染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使家庭教育能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我们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潜能,提高家教水平,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几年来,相继采取了开放课、咨询日、致家长一封信、家庭调查问卷、家长座谈、家庭教育科学研讨会、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孩子和家长联系在一起,把家长和学校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三、以社会为依托,优化德育环境

社会是育人的大课堂,也是人生的大舞台。社会环境对学生品行、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争取社会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是消除教育死角,堵塞教育漏洞的必要措施。我们充分发挥了社会的育人功能:我校与铁北街道建立了“区校共建”;与省农科院建立了“厂校共建”;与市交警大队建立了“警校共建”;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做法制教育报告和遵纪守法讲座,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定期把学生带出校园与共建单位开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长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德育人,以德兴校”,面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立足“人文·人本·人和”的办学理念和“尚德求真”的校训,遵循德育工作及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构建德育管理的队伍体系、课程体系、网络体系,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精神的德育内容,采用全面、科学的德育方法,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创设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大环境,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