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象来飞翔

2014-04-29 01:59沈小峰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课文内容学习兴趣阅读教学

沈小峰

摘 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而想象又是阅读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从开篇导入、感情朗读、仔细品读、开掘主题四个角度论述想象对阅读教学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学习兴趣;阅读教学;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既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正如于漪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为此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新课标提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课花费的时间极多,效果却很不理想。很多學生认为,阅读课的气氛是沉闷的。学生毕业时许多人仍然感到理解文章有困难,很少有阅读的乐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就教学方法的角度而言,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教师一味地依靠分析来肢解文章,使文章成为了无系统的零碎的基础知识,而不善于运用想象来启发引导学生,从而获得阅读的美感与乐趣”。想象在阅读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想象是形成阅读能力的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在原有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重组联合等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活动。对于阅读,它具有再现性、补充性、创造性。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准确理解记忆文章内容的能力,就能引导学生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黄厚江老师说:“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想象的功能呢?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地运用想象优化阅读教学。

一、以开篇导语引导想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投入和参与是最深刻的活动机制,

而兴趣则是推动儿童积极地去认识或处理某种事物的重要内在动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是阅读教学的良好开端。一般来说学生在拿到新书以后都会自觉地先看课文的故事情节或大概内容,寻找“新”的东西,在老师上新课时就失去了新鲜感。这样,要让每节语文课上得有趣,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导语引导学生想象:或想象教师要讲的内容与讲法,或想象有关的知识,也可想象自己是作者,正在如何写这篇文章……从而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如:笔者在教授《春》时是这样引导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提到春天,有的同学立即会想到山花遍野,阳光明媚;有的同学又会感到春风浩荡,充满无限生机;而有的同学还会想到春雨连绵,天气变化无常。现在同学们可以闭着眼睛想象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正在郊游,看到春回大地,林木抽芽,山草变绿……我们正在田野间尽情嬉戏,周围的山,周围的水,还有山花、远处的牧童、种地的农民。同学们再试着用文字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先让学生想象几分钟,打好腹稿,然后再跟朱自清的《春》对比一下,想想他们的感受和朱自清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有什么表达不出来,朱自清又是怎么写的;或想对比朱自清写的“春”与自己写的“春”有什么不同。这样就把兴趣引导到课文中来了,对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疑大有好处。

二、通过朗读使学生借助娓娓动听的声音信息进入作品的想象中,促进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语文课有个特点:可以将作品的叙述描写直接诉诸听觉,从而诱发学生的心理想象功能。既美又生动的形象会感染学生,学生自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笔者在教《故乡》时,让学生合上书本,指定学生朗读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想象闰土,再现人物形象。与闰土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活动,体会少年闰土的健康活泼、聪明伶俐,中年闰土的憔悴、迟钝、麻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幅旧中国农民苦不堪言的悲惨图景,进而去探究其形成的根源。这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不但从中受到了教育,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深入文本仔细品味,通过想象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和理解作品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图景,只有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和表现什么主题的,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想象,把学生导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文本的文字符号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使文本中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产生“亲临其境”的美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特级教师宁鸿彬在讲《七根火柴》时说:“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一定有许多话要向战友倾诉,但他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他只能通过拨弄火柴和数火柴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假如你就是这位无名战士,此时此刻,你要对战友说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无名战士想说而又没有能力说出的话:“一是这火柴非常重要,二是这火柴保存下来不易,三是一根不能少,四是妥善收藏,不能损坏,五是把任务托给战友,六是一定要完成任务。”这些想象深化了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在许多作品中作者或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来扬善贬恶,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或是托物抒情,在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土人情的描绘中表达自己的感情,阐述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想象特定的情景,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情感,就能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发掘主题引导发散思维,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完一篇课文以后,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或只是再现作品所描述的情景,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是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把握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来揣摩作品的言外之意,更有利于加深理解作品的主题。如《扁鹊见蔡桓公》这篇寓言,当学生明白文章是批评讳疾忌医时,笔者启发学生分三个阶段想象:蔡桓公如果接受了扁鹊的及时治疗会出现什么结果。同学们想象了桓侯病在表皮只须药物热敷就可除去的情节,想象了病在肌肤用针石即可治疗的情节,想象了病在肠胃用火齐能治愈的情节。这从正面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能及早接受别人的批评,就可避免祸患的道理。一反一正,发人沉思。这种创造性的想象活跃了教学气氛,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些通过发散思维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运用想象可以优化阅读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生动性。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想象中的阅读和阅读中的想象[C].黄厚江讲语文,2008-01.

[2]宁鸿彬.宁鸿彬文选[M].漓江出版社,1996.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课文内容学习兴趣阅读教学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