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星
摘 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这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英语教师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法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给学生一种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真正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知识。
关键词:文化背景;课堂教学;渗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开阔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近来,在愈来愈多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差
异。为此,我想结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牛津教材,谈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一、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叩响英语教学的“门铃”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文化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因此也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1.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同习惯和习俗,定会引起学生对神秘的西方文化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只要学生想学、乐学,那么教学效果也必定会事半功倍。
2.了解背景知识,有利于加强交往能力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应该说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语言可完全运用于写作,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交际用语。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交流,去运用我们所学的语言。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收集文化背景知识,铺垫英语教学的“基石”
即使背景知识是课堂教學的一抹流星,却也是光彩夺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资料,这也就需要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一些教育教学类的杂志,如:《中小学外语教学》有个“文化长廊”的专栏,《小学教学设计》(英语)“博览平台”里的备课资料,我们平时所用的音像光盘素材库中的知识卡片,以及平时与人交流中得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的信息等等,如果能够对这些信息、资料有意识地进行记录或者描述,相信都可以成为我们课堂中闪耀的一笔。当拥有了丰富的资料之后,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需要,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三、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点亮英语教学的“明灯”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的我们,究竟该从何入手,究竟该带给学生一些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呢?我尝试着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词,文化的起始
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首先应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第一,外来词的感知。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汉语中从英语借来的大量新词就是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诸如我们教材中出现的外来词有hamburger,sandwich,chocolate,sofa等等,在教学此类词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提示或者归纳,让学生对外来词有一种初步的文化概念。第二,名字的称呼。我们知道,在汉语中先姓后名而在英美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是名前姓后,而且在中间还喜欢加上一个中间名。称呼别人时一般在姓的前面加上称呼语,如Mr Smith, Miss Black等,初学者应当注意这个名字的规律。然而,当真的在澳洲生活的时候,我又发现所有的人都是直呼其名,包括小辈对长辈,下属对上级等,因为西方的一些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的独立意识。在澳洲,记住别人的名字也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所以,当我们开始接触教材中的人物时,我们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努力记住文中出现的人物,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只有认识他们才是对我们这些“好朋友”最大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更愉快地去记住他们,去认识他们。第三,词语的运用。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很多,就是简单的词语运用也让我在澳洲有过尴尬的记录。记得在澳洲学习时,和住家的两个女人相谈甚欢的时候,用了一个词“beautiful women”,我本意是想夸奖两位女主人的漂亮。可是我突然发现,其中的一个她皱了一下眉,“Women?”她轻轻地嘀咕了一下,没有多说。敏感的我觉察到了一些怪异,却不知道究竟错在哪里?在后来的相处中,当我一遍遍听到她们喊我“Lady”的时候,我才慢慢有了深切的体会。虽然同样表达“女士”,可是却有着一种习惯用法,或者说更尊重,更人文的用法,我想我就可以把这样一种文化带给我的学生,至少他们以后有机会接触西方人的时候不至于这么尴尬吧!
2.学句,文化的熏陶
句型的学习是中低年级的一个重点。可能有的老师会认为在这种简单的句型教学中,也就不存在什么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了。其实不然,在句型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带给我们的学生许多人文的东西。首先,Would you please...?这个句型是我们常见也是澳洲人喜欢用的一种询问方式,它的语言极为客气和婉转,符合西方人的说话特色。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像Thank you. Im sorry...,please.等句子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这样的一种礼仪也是我们应该传递给学生的。
3.学篇,文化的感悟
到了高年级,每一单元都出现了语篇的教学。背景知识是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内容的必要前提。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帮助学生增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在6A Unit 7 At Christmas语篇部分的教学中,就可以很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应该说现在的孩子大都知道圣诞节,可至于它究竟是什么含义,它有些什么活动等,学生可能对此了解得并不多。因此在一开始就把Christmas的背景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加強文化背景教学,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多元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国有各国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接受礼物的过程,也体现了这种差异性。陆老师又在课堂上很巧妙地穿插了一个“文
化点击”,告诉学生西方人接受礼物时的习俗。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文的传递。
再比如,当初在教学“野营”“周末计划”等话题的时候,总觉得有点虚虚的感觉,因为除了一些网上下载的图片,我真的不知道还能出示什么更有说服力的内容,因为毕竟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野营的经历有过“耳闻”已经算不错的了,有着丰富周末计划的估计不会很多。当我在澳洲的家庭里共同参与着周末的计划,当我们在休息日漫步在开放式公园的时候,搭起野营帐篷的时候,那无数次的体验让我马上联想到了我们的教材,是的,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无疑是贴近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的。为此,我收集了很多材料,我想,当我再次执教这些内容的时候,当我在课堂上展现这些老师真实体验过的生活的时候,当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融入这种生活的时候,我的教学也定会随之生动起来!可见,了解每一个主题的文化背景知识,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语言的习得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必然性,而如何正确、合理地去运用、去交际,却需要我们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
意。”因此,我想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更多的学生真切地感受西方文化,让文化背景知识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绽放!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