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毅
摘 要: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教的除了乏味的数学公式,就是苍白的数字,缺乏生动的课堂气氛,因此,为了增加数学学习的有趣性,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参与性;挑战性
对于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老师不能盲目地创建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有方法地开设,使其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创建一个平台,供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最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还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需要遵循的原则
1.坚持参与性原则
对于数学知识、思路和方法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地靠老师的讲课来学会,而需要学生从自己真实的实践中理解及掌握,因
此,生动化“数学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就非常重要。生动化数学问题情境,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某一种真实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通过学生的感官去学习知识,增加智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问题情境既能够确保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能够帮助学生把直观的动作思维转化为一些具体的形象思维。
2.使数学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盼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发现新事物、研究事物和探索事物的人,并且这种要求在小孩的内心世界更为突出。他们经常假设自己是一个探索事物、研究事物和发现事物的人。
抓住并利用好小孩的这种心理,数学教学就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努力使其接近学生的心理世界,这样就可以引起某些认知冲突,从而能够确保学生以积极活跃的心态面对课堂。
二、创建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1.问题情境的创建要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
创建问题情境的原理其实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和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内心的好奇,从而怀疑问题的正确性,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地去研究问题的根本,
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自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教学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专心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入地分析问题,产生认识和知识的冲突,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渴望,老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上课的内容,合理地安排问题情境的难度系数。下面,我们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学生开始了解“面积单位”的时候,老师不能枯燥地教授一些书本上的单位换算,这个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单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平方厘米”的意思,接下来,让学生自己以“1平方厘米”去测量课本、桌子等,于是学生就会发现测量的标准太小了以及结果不正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会深入地分析问题,然后以自己以前的知识为基础,慢慢地就会创新性地利用“平方分米”“平方米”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探索,自主地学习,从而慢慢深入研究,进而理解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
2.使创建的问题情境更接近实际的生活
小学数学与高年级数学不同,它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
以,只要老师能找到能够融合学生生活的合适教材,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慢慢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对学習有一种亲切感、熟悉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刚开始学习“11~20”这几个数时,老师可以这样创建问题情境:“妈妈让你去买一袋洗衣粉,价格是12元,你打算怎么交钱?怎么做到简单的付好钱还不用找零钱?”要找一些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的生活场景再现,使学生从讨论、交流中找到最好的付款方式,进而掌握“个和十”的区别,慢慢掌握“十进制”。
3.故事能够帮助创建问题情境
我们还要抓住小学生都有的一些特点,比如,年龄小,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都爱听故事,并且年龄越小越容易融入故事的情境中,然后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内容出发,创设一些简单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如:开始学习“0”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这么一个故事:兔爸爸、兔妈妈带着小白兔去田间拔萝卜,爸爸妈妈努力拔了很多的萝卜,然而小白兔光顾着玩,一个都没有拔到,空着手回家了,这里,一个都没有就能够用“0”来代替。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0”的用法。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