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选择问句是汉语疑问句中最富特色的一类,选择问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历时、共时和专书三个方面对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总结成绩,发现不足,尝试指出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选择问句;近代汉语;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申盼路,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师从张先亮,主要从事洛阳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2
引言
1942年至1944年,吕叔湘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选择问句这一问句类型,并指出反复问句(正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进而也引发了汉语语法史研究者们对其研究的兴趣。
半个多世纪以来,选择问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对近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的研究方面,包括不同时期选择问句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的发展以及句末语气词的运用情况。此外还包括对句中助词、动词结构在句末否定词前后的重复与省略的研究,着力最多的是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的研究。
本文将从历时、共时和专书三个方面较系统地对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成果做一归纳概述,并尝试指出研究存在的有待扩展和深入的方面。
一、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历时研究
梅祖麟的《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是较早的研究选择问句来源的论文。主要讨论了汉语选择问句法从5世纪到12世纪的历史,指出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三个特征和汉语选择问句的几种句式,总结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来源。该文例证丰富,分析深入,但仍存在缺陷,李崇兴、柳士镇、何亚南、刘开骅等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曾提出商榷意见。总之,梅文虽存在问题,但为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做了开山辟路的工作。
祝敏彻的《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归纳出近代汉语的选择问句两种用法,正反问句八种用法。通过对上古、近代选择问句、正反问句的对比,认为上古选择问句多,正反问句少,近代恰好相反;上古正反问句句式简单,近代则句式复杂;上古选择问句与正反问句界限分明,无交叉现象,近代有交叉现象。
刘子瑜的《汉语反复问句的历史发展》从历时的角度对汉语反复问句的演变发展进行了宏观的动态描述,总结了其演变发展的基本情况。该文还论及了反复问句的来源问题和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
刘子瑜的《汉语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研究述评》把汉语选择问句分成并列选择问句和正反选择问句两大类,从唐以前、唐五代、宋元明清三阶段对这两类问句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就该专题的纵深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思明的《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句的发展》论述了正反选择问句的四大部件、并列选择问句的三大部件及各部件搭配而成的句型的发展变化,最后总结出唐宋以来选择问句发展变化的特点。
此外,冯春田的《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设有选择问句式和反复问句式的专门章节,讨论了这两类疑问句从唐五代至明清之际的发展流变。
二、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共时研究
徐正考的《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以几部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为材料,把唐五代选择问句分为简式和繁式两类,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初步的探讨。
叶建军的《晚唐五代时期的特殊疑问句“S1? S2Neg?”》论述了“S1? S2Neg?”的性质及其产生动因、生成机制。认为晚唐五代时期的“S1? S2Neg?”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问句”,而是一种具有选择关系的特殊的疑问句群,生成的机制是选择问句或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群“S1? S2?”与正反问句“S2Neg?”的糅合。并认为这种“糅合说”对于“S1? S2Neg?”这一特殊的疑问句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张鹏丽的《唐宋禅宗语录特殊选择疑问句考察》选取唐宋时期五部有代表性的禅宗典籍,通过对其中三种有代表性的选择疑问句进行分类与讨论,来说明禅宗语录疑问句的特点。
何瑛的《宋代选择问句句式考察》把宋代选择问句句式分为三类,并从语义上对宋代选择问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把宋代与唐五代、明、清选择问句式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得出宋代选择问句有三个特点。
张家合的《元刊杂剧选择问句研究》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形式,并从历史角度探讨元刊杂居选择问句的特点。
傅惠钧的《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从系统功能学角度把汉语疑问句分为真性问、假性两类,探讨明清时期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特点,着重分析真性问与假性问的分布及其规律。
徐正考的《清代漢语选择疑问句系统》探讨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把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分为简式与繁式两个系统进行考察,得出清代选择疑问句重点句式少,但表义功能完善。认为就选择疑问句系统而言,清代汉语是近于成熟的现代汉语。
三、近代汉语选择问句专书研究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许多学者对专书选择问句的研究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如: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丁勇《古本<老乞大>的选择问句》、武振玉《试析<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和《<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初探》、周建民《<金瓶梅词话><红楼梦>的选择问句与反复问句》、刘镜芙《<金瓶梅词话>中的选择问句》、王兴全《<水浒全传>选择疑问句考察》、刘志生《<西游记>中的选择疑问句》、相玉玲《<儿女英雄传>中的选择疑问句浅析》、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等。此外,张美兰的《<祖堂集>语法研究》等专著,也设有对选择问句的专题研究。
四、研究有待扩展和深化之处
(一)对不同时代选择问句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对近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关注较多,对上古特别是中古关注的较少。
(二)研究的范围不够广泛。要建立疑问句发展史的系统,各种类型的疑问句都应投入相同的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目前来看,相对于特指问句、是非问句而言,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者们更注重对选择问句的研究。即使对选择问句的研究,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细致,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三)对语料的发掘还不够全面,语料的鉴别还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子语料库为研究者提供了检索的方便,减少了枯燥的手工劳作,但与此同时,如果不对语料库中的材料加以校对,就会导致例证不够精确,对一些语法现象的判别就不够准确,有悖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研究理论上相对薄弱,研究方法上相对单一,主观性过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有严密性,普适性,而目前国内语言学研究采用的方法多具内省性、主观性。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就容易出现不同的甚至迥异的看法与解释,这导致分歧大量存在。笔者认为,与其在“萧墙之内”争论,不如从根本上反观研究方法之得失。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进一步调整好视点,加强理论上的思考,不仅要在材料的大量占有上作穷尽性的考察,继续注重历史语法的描写研究;而且要更加注重理论,寻求对语法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为我们的继續探索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语法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何瑛.宋代选择问句句式考察[J].南京: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10-115.
[2]傅惠钧.真性问与假性问:明清汉语选择问句的功能考察[J].北京:语言教学研究,2001,(3):60-68.
[3]李思明.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句的发展[J].武汉:语文研究,1983,(2):158-167.
[4]刘子瑜.汉语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研究述评[J].上海: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2005,(5):99-119.
[5]徐正考.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J].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2):72-76.
[6]徐正考.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J].长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70-75.
[7]叶建军.晚唐五代时期的特殊疑问句“S1? S2Neg?”[J].昆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81.
[8]张家合.元刊杂剧选择问句研究[J].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9-43.
[9]张鹏丽.唐宋禅宗语录特殊选择疑问句考察[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3):174-179.
[10]周大琳 高乐.古汉语选择问句研究概述[J].曲阜: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7):26.
[11]祝敏彻.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J].武汉:语言研究,1995,(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