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娜
摘 要: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日语中的“拒绝用语”是经常遇到的也是最容易迷惑的。日本人在收到请求的时候一般不会立刻回复,而经常说“好的,我知道了。请容我考虑一下”、“这次有点……”之类的委婉、含蓄的话。特别是在贸易以及各种谈判当中这种暧昧的表现尤其突出。本论文将从近年来的小说中取材,收集不同场景下日语的“拒绝用语”,透过不同的拒绝策略可以分析出语言表现中所采用的“配虑表现”的不同之处,由于顾虑着眼点的不同导致日语学习者对“拒绝用语”认知与判定的差异的出现,接下来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系列差异。
关键词:拒绝用语;文脉依存性;委婉;文化差异;配虑表现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2
1、先行研究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生驹知子·志村明彦在1993年的研究中指出:日语会话当中,在拒绝对方请求的情况下,除了简单的拒绝之外,往往会提出另外的提案或者给出相应的意见。相对比有着直接拒绝倾向的日语学习者而言,以日语为母语的日本人则通常采用半话,或欲言又止的方式,尽量避免直接拒绝。
藤森弘子在1995年的论文中提出:在构成“拒绝行为”一部分的“解释”的语义公式(「意味公式(semantic formulas)」)的语末、句末助词方面,日语学习者以及以日语为母语的说话者都有一个特点,对于关系比较亲的人会采用直接提示命题型的表达,不使用语气词可能会导致意思传达不明确,或者母语说话者一种强硬的感觉。
此外,国内外针对“拒绝行为”的研究数量很多,如:加纳陆人·梅晓莲针对“道歉表现”指出日本人的道歉行为要明显多于日语学习者,并且句末助词使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中微妙的心理差异。周升干针对“先投表现(前置き表現)”的使用率进行调查,具体分析了使用率较高的“道歉”“感谢”“共感”几项。
综上可知,先行研究聚焦于“拒绝策略”“句末助词”“道歉表现”等方面的比较多,对于“拒绝用语”与“顾虑表现”两者结合的研究还比较罕见。本论文基于以上研究,对小说中出现的“拒绝用语”从语用论、语法、文化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拒绝用语”中的顾虑因素,揭示不同语境下“拒绝用语”是如何体现配虑因素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以期日语学习者有所裨益。
2、语料分析与考察
日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是,日语的“拒绝用语”有“暧昧表达”的倾向,所以难以揣测说话人的意图。从“顾虑表现”的角度出发不难理解,日本说话的时候总会顾及听话者的感受,以免伤及对方面子或者感情。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中指出面子的双重性“积极面子”:希望他人喜欢、认可、赞扬,“消极面子”:希望不被打扰、不被限制、自由行动。所以,不直接拒绝也可以反映出其中“消极面子”的一面。
2.1分析对象以及分析方法
作为分析对象的资料是各种类型的小说中的“拒绝表现”。
在分析“拒绝表现”中的顾虑因素时,在生驹(1993)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吉田好美(2011)等人的分类重新定义出适合本论文的“语义公式”,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直接拒绝表现、间接拒绝表现、附加表现。根据分析需要也会考虑先投表现与语末表现。
2.2“配虑表现”的表达方式及功能―拒绝表现为例
“配虑表现”是为了不使对方讨厌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从形式来看分为句末表现、间接表现、先投表现。从功能性上来看,有缓和语气、引起共鸣、表示负担、谢罪等多种。
(1)「彼にはまだ早いかと思いますが」
(他是不是还有点年轻啊)
「……かと思います」使拒绝表现变得委婉,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让步型的语言表现出来,避免了直接拒绝带来的正面碰撞,作为下属的半沢在考虑到自己地位以及店长的面子的情况下选择的表达。句末助词「が」具有缓和语气的作用。「早いか」一句理由间接地表达了拒绝之意,可以推测出是出于对话中人中西的顾虑,避免直接否定给对方及自己带来的不快。
(2)「私には目が利かないので無理ですが、健闘をお祈りします」
(我没那么好的鉴赏力,但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从“语义公式”的角度来看,采用了“理由+否定表现+祝福”的模式。从自身出发阐述不能接受的理由,减轻推销者的负担。在敬语使用的目的方面重要的一点是“不给听话人或者读者带来消极的情感”这里「お祈りします」正是出于這种顾虑而使用的。因为拒绝本身会让对方产生厌恶之情感,在前面做出否定拒绝购买之后,提出相应的祝福也是为了修复彼此关系的一种“配虑表现”。
(3)「悪いけど、ロックには興味がないの。聞きたいと思わないの」
(抱歉,我没兴趣,也不想听)
受朋友邀请去听摇滚乐之后,通过“先投表现”+“理由”的表现来拒绝。可以看出年轻人之间拒绝相对直接一些,但并不代表没有顾虑,「悪いけど」这一“先投表现”来表示自己拒绝的抱歉之意,其中整理都用简体表达,是出于两人关系的亲密性,避免敬语表达带来的距离感与疏远性的配虑表现。
2.3“拒绝表现”的文化影响因素
Hall理论将文化分为“高文脉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低文脉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日本人之间的交流并不会说很多话,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表达来读出对方的意思与心情。日本的文化正是Hall主张的高文脉文化,因为文脉的依存性或者说粘着性非常高,多数情况下无需言语化。为了理解对话的内容,不能仅仅靠字面表达的意思,寻求言外之意也非常关键。因此,在拒绝过程中辩解很少也是可以推断出来的。
3、结语
通过“语义公式”对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析,初步明确了:不同层次的人配虑表现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年轻的朋友之间,出于亲密关系的考虑,通常采用简体、简单的方式进行拒绝,避免过于正式而让对方不知所措。此外,年龄层次的不同会导致拒绝策略,顾虑因素随之变化。最后通过例子也可以看出,通过理由来拒绝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理由是拒绝表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论文为以后深入研究“拒绝表达”与“配虑表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目前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非语言性的影响因素,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森山卓郎(1990)「「断り」の方略―対人関係調整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言語』8号
[2]生駒知子·志村明彦(1993)「英語から日本語への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断り』という発話行為について」『日本語教育』79号
[3]カナックリン·ラオハブラナキット(1995)「日本語における「断り」―日本語教科書と実際の会話との比較―」『日本語教育』87号
[4]藤森弘子(1995)「日本語学習者に見られる「弁明」意味公式の形式と使用―中国人·韓国人学習者の場合―」『日本語教育』87号
[5]鮫島重喜(1998)「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タスクにおける日本語学習者の定型表現·文末表現の習得過程―中国語話者の「依頼」「断り」「謝罪」の場合―」『日本語教育』98号
[6]周升干(2008)「断る場面における「前置き表現」について―中国の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語母語話者の比較―」大阪府立大学 言語文化学研究 言語情報編3
[7]吉田好美(2011)「勧誘場面における断り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見られる代案について―日本人女子学生とインド女子学生の比較―」群馬大学国際教育·研究センター論集
[8]贾丽(2008)<日语书面语中的拒绝表达>《日语学习与研究》138号
[9]陈访泽、刘珏(2010)<日语拒绝语言生成机制>《日语学习与研究》149号
[10]孙杨(2010)<日语的“取消请求”言语行为研究-基于对日语母语者和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一项实证调查>《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第4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