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电影《可可西里》中的生态思想

2014-04-29 14:15黄婷婷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陕艺课题2003年0018号)

摘  要:《可可西里》是由导演陆川执导的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它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当前经济社会中潜藏的生态危机。本文试图从电影文本中挖掘其包含的生态思想,唤醒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意识,携手共建美丽和谐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生态危机

作者简介:黄婷婷,1979年10月生,女,陕西渭南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虽然得到了高度发展,但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面对严峻的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认识也在电影作品中有所展现,如2004年上映的由中国导演陆川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就是反映了生态问题电影的代表力作。

《可可西里》这部影片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没有精致唯美的画面,更没有夺人眼球的特技。整部影片看起来很粗糙,但导演却采用了新现实主义风格,用生命和信仰震撼了观众们的心灵,激发了观众对人文和生态环境的关怀。影片讲述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可可西里调查藏羚羊的猎杀状况。他目睹了巡山队员们为了保护藏羚羊,一方面和兇残狡猾的盗猎者周旋,另一方面还要与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们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藏语称之为“阿钦公加”,意思是“北部昆仑雪山下那片人迹罕至之地”。它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高寒地区。这里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气候干燥寒冷,常年大风,氧气稀薄,自然环境异常恶劣,人类无法在此长期居住,因而有“人类生存禁区”之称,但它也是最后一块没有环境污染、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藏羚羊是出没最多的可可西里地区特色动物,被称为高原精灵。

《可可西里》讲述的就是巡山队员们为了保护这些高原精灵而浴血斗争的故事。导演陆川在制作这部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选择环保这一主题,然而不可否认,影片里表现出了一些让人无法忽视的生态思想,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影片中众多人物的表现都有力地驳斥了人类中心主义,传达了生物中心的平等这一生态思想。影片中由日泰队长领导的巡山队没有政府的正式编制,而是自愿组成。他们保护藏羚羊的行动不但花费巨大,甚至经常危及生命。他们的行为并非出自于对他们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是他们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朴素表现。譬如影片中的巡山队员刘栋,为了这项无名无利的事业,骗取女友的血汗钱购买活动所需的补给,最后被流沙吞噬了生命。还有年轻的伊西,本是青海师大的一名学生,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可他却在追寻盗猎者的路途上,消逝在茫茫的暴风雪中。还有巡山队长日泰,在没有汽油,没有食物,没有队员,只剩几十发子弹,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依然义无反顾地追踪盗猎分子,结果像羊一样地被屠杀了。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英雄式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口号呐喊,可是片中人物却用自己朴实的行为传达出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中心,作为道德代理人,人类应该承担起责任,爱护自然生命这一生态思想。

其次,影片从生态危机的角度出发批判了西方消费主义。影片中被志愿者保护的藏羚羊在二十世纪初时,种群总数大约有100万只,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的数量却已经不足2万只了。到底是什么造成藏羚羊的数目锐减呢?起因就在于由藏羚羊绒毛编织而成的沙图什披肩。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起,欧洲的妇女开始使用这种羊绒披肩,并使之成为了显赫地位的象征,和欧美等地贵妇、小姐显示身份、追求时尚的标志。欧美市场对沙图什披肩的这种需求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正常生存和发展需求,而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理欲求。贵妇小姐们消费的并不是披肩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符号象征意义。正是因为这种虚假的消费需求,导致盗猎分子大量屠杀藏羚羊,给藏羚羊带来了灭顶之灾。不难预见,如果这种消费主义继续施行,必然会加剧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危害到人类的生态环境。

影片《可可西里》用真实直观的影像呈现出当代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所存在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考。人类不能一味地想要征服自然,贪得无厌地索取自然资源,而应该关注人类与自然以及动物的和谐关系,与之相融与共。

参考文献:

[1]刘阳.《可可西里》的别样解读[J].南风窗,2004(21): 86.

[2]胡丽娜. 承重生命——影片《可可西里》的主题解读[J].时代文学,2009(05).

[3]徐兆寿. 生态电影的崛起[J].文艺争鸣,2010(03).

[4]孔聪. 影片《后天》、《可可西里》的叙事策略——兼论中西影片中的生态意识[J].济宁学院学报,2009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生态环境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