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的禅趣词

2014-04-29 14:15陈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三宝众生首词

陈平

摘  要: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这位北宋的改革家晚年却与佛教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安石年少之时便结交了许多高僧大德例如禅宗的蒋山觉海禅师,二人交往颇深。待其罢相,退居江宁之后更倾心于禅宗,也将许多禅宗的思想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词当中。

关键词:王安石;词;禅趣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唐武宗灭佛之后,天台、华严宗等日渐衰落,而主张“不立文字”的禅宗却日渐兴盛起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心印”主张。王安石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自然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染,禅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诗文创作,更是他自我生命的一种慰藉。在全宋词中共收录王安石29篇作品,而禅趣词所占比例不小,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望江南》(归依三宝赞)

其一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

其四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皈依三宝是佛教信仰的最初级阶段,三宝是指佛、法、僧。一个人如若皈依了三宝也便成为了真正的佛教信徒。三宝中的佛宝,是指修行至福德、智慧圆满,脱离轮回的圣者;法宝,是指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也即经、律、论三藏。僧宝,是指护持佛法,教化众生的团体。包括菩萨、阿罗汉和一般的僧众,而一般的僧众是僧宝的中心。而皈依佛、法、僧在《六祖坛经》那里又有了深刻的内涵,即皈依正、皈依觉、皈依净。其中解释为“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那么就不难理解王安石的这首皈依三宝词了。

首先在第一首词中,词人首先讲皈依众,也即皈依僧,因为僧众并非一人,是教化众生的团体,即僧团。词人愿皈依众,从而发愿永灭世间痴,佛教三毒即贪嗔痴,是造成我们妄心的原因,觉悟者便了却一切妄念,而佛陀便是引导我们的先行者。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的发愿颇似菩萨行的慈悲,因为一个“永”字让人看到了他的虔诚与大慈悲。同样提到慈悲的是第三首皈依佛,这里的慈悲是与无量智慧相结合的,悲智双运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意思是不仅要自己证得真理,破除妄念,还要用一颗慈悲的心去度化众生。这里完全体现了词人一念慈悲之心,这或许也是作为政治家或者传统儒家的那种不忍仁之心吧。

最后一首词当中提到了佛教义理中的“空”的思想。空是佛教的世界观,更是立教的根本,是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原始佛教提出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其实就是空义最早的表达方式。从心性角度来说,空意味着不生不灭的体悟,回归真心,心性的湛然澄明状态。说到这里,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词人的仕途受挫的背景,古代政客、文人的失意通常会选择佛教当做自身的避难所,在这里体悟寂静,或者说是寂静完成了贬谪士人的自我慰藉。

如果说这首词带有明显地佛教名相印记,那么在王安石禅趣词当中还有一种类型便是容禅境与词当中。

诉衷情(其二)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也曾丹。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穷似丘轲,祗个山山。

南乡子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祗为从来认识神。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在这两首词中,都用到了尘的意象。在佛教中,色、声、香、味、触这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尘。在《诉衷情》这首词中,词人说道尘自扰,性长闲,意思是说客尘缘起于众生本身的痴心,妄心,而众生本性自空,从来没有改变过,只不过众生自己不识罢了,无所从来,便无所去,即词人所言“更无还”。

在《南乡子》这首词中,词人更加把尘量化,感叹世间众生起心动念极为迷痴的客尘,沉沦至今。而作者的理想境界,便在下阕中道来,即摄心去除妄想,明心见性,体悟正法。这首词中还提到了法身的概念。佛教中佛有法身、化身、报身。其中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也即法身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因此最后词人幻化空身,追求向往的便是觉悟彼岸的法身,即真心了。

王安石的禅理词,有的是直接用佛教名相入词,有的是直接赞颂佛教信仰的词。这两种词意境不同,但都表达了词人的佛教信仰。与其说佛教是词人的避难所,在王安石这里,不如说是他自己生命的一种归宿。也许他不是要证明性空缘起,而要体悟的是一种湛然与宁静。且看《雨霖鈴》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这首词全用佛语,但绝妙之处便是融化入境,令人不觉生硬。无明是佛教中关于烦恼的总称,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正因为无明业障导致世间追逐名利,贪慕荣华,轮回生生不息。而这凡尘之中,很少有人能明白明空妙觉的真心,更很少有人能够觉悟开来,即词人所云“谁信道,本来无物”。本来无物,本为六祖慧能的一首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要表达的是一个“空”的概念,即世间一切皆为虚幻,最后连空也没有,这里词人引用过来作为对那些逐名追利者的讽刺,称那些茫然的众生,终究摆脱不了六道的轮回,只是因为贪恋罢了。

猜你喜欢
三宝众生首词
中药急救“三宝”
神回复
写在六合金光寺
家有三宝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岑溪三宝”有真味
宋高宗的眼力
写人有“三宝”
慈怀众生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