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霞
本文为2013年宁夏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131074914)“宁夏清代诗歌研究”的成果。
摘 要:清代宁夏的诗歌中,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歌有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中秋节主要表达诗人的思乡思归之情,或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重阳节,或描写自然景物,或借景抒情,或登高感怀。这些诗歌借助西北地区一些特别的意象,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荒凉意境,带给人荒凉的美感,展现了西北地区鲜明的自然景致和地域特征。
关键词:清代;宁夏诗歌;节日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2
传统节日一直是古今中外作家钟爱的话题。清代宁夏的诗歌中也不乏描写节日的诗作,尤其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诗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国家、政治、民生的,一类是关于个人心志、感伤、际遇的。在清代宁夏的节日诗歌中,这两类内容都有涉及。本文将主要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例,对清代宁夏描写节日的诗歌作简单的论析。
一、清代宁夏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又因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也称“团圆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宁夏地方志中也有相关记载。清代黄恩锡编纂的《中卫县志》记载:“中秋,作月饼,具瓜果祀月,亲旧以果饼相馈遗。”①清代张金诚修,杨浣雨纂的《乾隆宁夏府志》记载:“中秋祀月,作月饼,陈瓜果,比屋皆然。饼筵瓜市,尝遍衢巷。”②可见,直至清代,宁夏地区的中秋节仍然大多沿袭了以前的习俗。
清代宁夏描写中秋节的诗共有六首。从内容上说,这些诗大多借月抒怀,以寄托作者的思乡思亲思归之情。诗中的意象,如关山、古埃、劲风、大雁等,都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景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中秋节来临之际,诗人朱亨衍③借兴到郊外散步,大概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和焦虑,写下了《八月十四日郊行步》:“岁稔民和别一疆,马骄偏称柳堤长。银丝碎剪羊毛白,金粟新春黍粒黄。古埃驴鸣人醉卧,小山风劲鹤高翔。诗成莫漫频壶酒,留待冰轮度夜凉。”这首诗绘景生动形象。颔联展现了一幅乡村丰收后的和谐图景,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紧接着,眼前的景色有了大变化,诗人的情感态度也随之变化。“诗成莫漫频壶酒,留待冰轮度夜凉”,则道出了在外漂泊之人的凄凉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起伏,令人回味无穷。“夜凉”一词读来令人心酸。从广西桂林远离家乡到西北宁夏任职,中秋节,于朱亨衍而言,团聚和家乡都是遥远的奢望,只能喝酒赋诗排解思乡之情。他的《十五夜无月》则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更加真切细腻,表达了诗人难以抑制又无法抒发的思乡思亲之情:“已负春光不负秋,良霄辨作少年游。谁施覆雨翻云手,扰乱嫦娥不出头。镜分圆月几春秋,老向关山作倦游。此夜清光应照遍,不堪浅睡尚迥头。”作者在题目中用“无月”二字便鲜明地点明了自然环境中的天气状况,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中秋无月,对于身处异乡的人,失望、失落、伤感越浓烈,思乡思亲之情便越浓厚。颔联既是作者发出的反问,也是其无奈的感慨。“此夜清光应照遍,不堪浅睡尚迥头”表明诗人的心迹,仍然期待云层退去,清光撒满整个世界,以便能对月寄托情感。
月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月代表团圆,也就成了人们思乡的寄托。正如杜甫《月夜忆舍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客居他乡,“月是主人身是客”的苦闷之感无时不在困扰着漂泊的人。
清代宁夏描写中秋节的诗歌相对较少些。虽然也少不了嫦娥、清光、蟾光、玉斧、高楼、冰轮等经常出现的意象,但也有许多西北独有的意象,如关山、古埃、劲风、大雁,等等。这些西北塞外风光的标志,使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西部特色。
二、清代宁夏描写重阳节的诗歌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又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明代,重阳九月,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描写重阳节的诗,地域特色最为鲜明,最具有气势属吴复安的《九日游贺兰山》:“贺兰山势望峥嵘,笔架三峰似削成。石登迂回通鸟道,松风淅沥杂泉声。受降城外寒云黯,避暑宫前塞草寒。乘兴登高遥望处,山河环抱壮边城。”题目中的“贺兰山”直接点明了地理位置。贺兰山是宁夏境内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笔架山,是滚钟口三座山峰的名字,因三峰高耸,状如笔架,故名笔架山。贺兰山、受降城、筆架山、避暑宫等都是宁夏独一无二的景致,也是清代宁夏诗歌中特有的意象。《九日游贺兰山》是一首描写山川形胜的诗,开篇突兀,气势夺人。全诗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再由近及远,进行大笔勾勒,整体描绘,是一幅极具气势的山水胜景图。诗人善于营造气势,站的高远,视野开阔,以远望和俯瞰的视角去关照描绘的对象,那磅礴奔涌的气势自然而出。重九登高,身处银川的人,贺兰山是最佳的去处。可见,清代文人对于重阳节习俗中的登高活动还是相当喜爱和重视的。
与《九日游贺兰山》不同,吴复安的登高感怀诗《九日登高有感》,又具有另一番感受:“登高西望小贺兰,把酒临风眼界宽。风催木叶声何急,秋逼蓼花色更妍。愧少新知开后进,敢将旧学傲前贤。更上一层恣眺望,河声山色画中看。”这首诗先景后情,又以景结情,使情景交融。吴复安的《九日登高》五首与他的《中秋对月》四首在意境创造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仍是一系列比较凄凉的意境。“无花无酒过重阳,满目萧条秋气凉。始信置身高更险,不如平稳住山庄。”“登高四顾邈山河,秋入重阳风雨多。搔首青天恣啸傲,休教诗性阻催科。”“脱帽吟诗重九过,年来锐气渐销磨。临风西望增惆怅,关塞云烟变态多。”“秋山寂寂秋水波,人对重阳感慨多。今古英雄当末路,满腔抑郁复诗歌。”“荏苒年华驹过隙,每逢佳节感蹉跎。年来已倦登临兴,羞对黄花两鬓皤。”重阳节,没有花欣赏,也没有酒酌饮,面对节日,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氛,这样的凄凉心境怎能不使人感到失落、伤感?加之满目萧条的凄凉环境,更容易生发伤感和感慨。意气风发的年少时光,被岁月逐渐消磨后,面对祖国关塞地区的动乱局面,诗人登高临风西望,惆怅之情彰显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诗人,其笔下对于节日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明代甘肃平凉人赵时春《原州九日》:“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塞外的胡笳、萧索的气氛,边塞的凄凉之感便跃然纸上。颈联将四个形容词与四种意象结合:苍与蒹、碧与水、绿与酒、黄与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此诗借景抒情,又以景结情,抒发了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关于重阳节,宁夏地方志中也有一些记载。《中卫县志》:“季秋九月酿酒曰‘重阳酒,是月采蔬,盐渍以备冬。”《乾隆宁夏府志》:“重阳食糕,饮菊酒,亦有为登高会着。”可见,清代,在宁夏地区,重阳节饮酒、登高的习俗活动也是相当普遍的。
清代宁夏描写重阳节的诗歌尤以登高写景诗或登高感怀为主。登高望远,或描写祖国壮丽的风景,或赞叹西部的荒凉美,或抒发孤寂心境。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登高借景抒情或者感慨生活,一方面体现出诗人对宁夏地域特色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九月,正是赏菊的好时节,因此在描写重阳节的诗歌中多有菊花、茱萸等意象。除这些共同具有的意象之外,也有关于许多边塞风光的意象,如鸿雁、古刹、曲径、孤鸟、落霞、高壑、松风、塞草、贺兰山、笔架山、避暑宫等,这些都是西部,或者说是宁夏地区所独有的景致、风貌。
清代宁夏描写节日的诗歌,除中秋节和重阳节之外,也有其他节日的诗,如清明节。黄恩锡《中卫竹枝词》组诗中就有两首是描写清明节的:“岁岁清明早浚渠,一年生计莫粗疏。功成弥月迎新水,引灌田园立夏初。”(第9首)“清明士女乱纷纷,尽向城西竟若云。游赏逐年夸勝节,沿郊榼酒聚成群。”(第17首)清明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语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形象地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中秋节前后,西北地区已进入深秋季节,自然景物逐渐衰败,荒凉、萧条的自然环境为诗人的写景抒情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悲春伤秋,自古有之。无论是中秋节还是重阳节,自然景物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第一要素,然而,身世背景也不容忽视。诗人中的朱亨衍、梁楚翘等均是身处异乡,因而多表达思乡但不得归的苦闷之情。 在这些诗中,诗人一般不会直接描述阖家团聚的热闹温馨情景,也不会描写人们节日的各种风俗,更不会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感情,而是借助节日抒发情怀。中秋节主要表达思乡思归之情或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重阳登高望远,或描写西部的自然风景,赞叹祖国壮丽河山,或登高抒怀,抒发心迹。贺兰山、笔架山、避暑宫、关山、古埃、劲风、鸿雁、古刹、曲径、孤鸟、落霞、高壑等意象,都是西北地区的标签,也是西北地区地域特征的象征,更是地域文化的代表。
注释:
①黄恩锡.中卫县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36页.
②张金诚.《乾隆宁夏府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09页.
③朱亨衍,广西桂林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文移驻海城,修城池,建衙署,开水利,政绩卓越,受到百姓崇敬。曾担任《乾隆盐茶厅志》总纂。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2]黄恩锡.中卫县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3]张金诚.乾隆宁夏府志[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4]崔高维.《礼记》[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5]宁夏百科全书[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6]郑彦卿.宁夏五千年[M].宁夏: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7]张万寿,吴海鹰.走进宁夏[M].香港:香港新时代出版社,2004年4月.
[8]杨继国,胡迅雷.宁夏历代诗词集[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
[9]吴玲,张钟和.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