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岗
[摘 要]随着资源的大量开采和环境的大规模破坏,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特别是有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亟待解决。从大范围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在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比较经典的一个案例就是阜新。本文首先对阜新市转型的轨迹进行分阶段论述,然后对比分析延安与阜新的异同点,最后得出延安转型的调整对策。
[关键词]延安;产业转型;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091-02
1 阜新市的困境以及转型
1.1 阜新市的困境表现
1.1.1 “以煤为纲”的产业结构
阜新作为因煤而生的城市,给其在历史上带来了无尽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已达到8亿多吨了,为本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任何煤城都摆脱不了“兴起—繁荣—枯竭—衰落”的怪圈,20世纪80年代以后,阜新的煤炭开采量受到了限制,出现了轻型资源危机。“九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中国西部还低;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靠省补贴过日子;下岗失业人员达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7%,居辽宁之首;城市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居民达18万人,占市区人口近1/4。[1]因此那时的阜新是“煤电之城,穷得出奇”。
1.1.2 三次产业培育失败
(1)“建材城”的初步尝试
想到阜新有众多的煤电厂,经过生产和加工后的余料是很好的建材原料,看到了此等前景,阜新决定于80年代初培育新的生命体——建筑材料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85年,以煤矸石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发展到35家,生产规模较大的有23家,生产的产品有烧结砖、水泥、轻体料、建筑砌块和煤矸石混凝土制品等30多个品种。但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狭小、粗放经营,敌不过国有企业,最终被市场淘汰。
(2)“化工城”再赴新程
在“建材城”的计划失败之后,当地仍没有失去信心,继续探索发展模式,并向国家寻求帮助,终收到“1992年11月阜新市被列为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试点城市,并以化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建设化工城”的结果。中央政府给予阜新各行业最大的优惠,无论是税收还是资金上。但随着1992年开始逐步完善的投资体系的改革,也就是软约束的加强而化为泡影。阜新市当时计划实施的煤化工项目需资金40多亿元,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先期投资3亿元的化工城,由于建设周期太长,产品被市场淘汰,投产之时成了倒闭之日。[2]
(3)“农业强市”的建设
有了前两次的失败,政府把目光放在了农业上,希望在农业上有所建树,其基本思路是依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林果业、采摘业到加工业,再到流通渠道的规则来发展农业,但由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以及竞争力不强也遭到夭折。
1.2 2001年后的转型
1.2.1 农业迈向现代化
总结前一次的改革失败,阜新决定采用建设农业园区、引进与推广农业技术、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步推进的方式。除了依靠自身的力量,还不断向外部学习、吸取先进经驗、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努力疏通市场交易渠道,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形成了生猪、乳业、花生等多种农业产业化链条。
1.2.2 产业集群化
由于产业集群效应较突出,阜新在转型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建立产业集群,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液压、皮革、板材家具、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其中以液压最为突出,2008年阜新经济开发区把发展目光锁定在液压产业群上,而今其已华丽转身为中国液压产业行业龙头老大,2011年,首次超过煤炭产业成为阜新市经济“第一支柱”,“阜新液压”也被世人熟知。
1.2.3 国有企业的改制为企业增加了活力
顺应时代的变化,国有企业走上了改革的道路,经过一系列的产权改革与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变成了一批极具生命力的企业,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更为城市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1.2.4 煤炭产业的延伸
“化工城”虽然失败了,但化工之路并没有停止,2010年投资达245.7亿元的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及输气管线工程在阜新开工。该项目的建成给周边地区送去丰富的天然气,同时还副产石脑油、焦油、硫黄、粗酚、硫胺等产品。[3]
2 延安和阜新的相似点
2.1 资源立本
阜新是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国有煤电企业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得不面临资源枯竭而被迫转型的难题。延安虽然不是靠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但现在也要靠各种资源,资源经济在延安市的工业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相信延安不久将来也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难题。
2.2 政策上的“宠儿”
早在20世纪,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革命老区。阜新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政策上受到国家的特别关怀,特别是近年京沈客专获批、巴新铁路和阜新经济开发区等项目的建设使阜新的经济迅速步入快车道。而延安作为中国的革命老区不仅在政治文化上受到重视,更是在经济上受到帮扶,近年新城的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城乡统筹等重大事项同样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因此,两者同样都面临着历史的机遇。
2.3 产业结构单一
阜新当时主要发展煤矿产业,阜新矿务局成了当地的巨无霸企业,差不多决定着整个城市的命运。延安的经济也主要靠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而保持相对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延安8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石油,如果没有石油和煤,延安经济的经济增长指数立马会下降。
2.4 煤价大跌
阜新当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煤价大跌,企业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城市秩序混乱,近年国际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造成煤炭等重要资源价格也下降。延安同样面临此等问题。
3 延安的转型方向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主要取决于政体与经济政策、当地的经济规模与城市凝聚力、自然环境与发展机遇。延安有相当的资源,煤、石油的储量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延安也是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地,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集中点,这些优势直接或间接成了延安当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延安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也不容忽视,内部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自然环境脆弱、地区封闭、思想观念保守的压力,外部面临其他城市的竞争。因此,产业转型不可不受到重视。对资源城市来说,产业转型(而不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能反映城市经济与产业调整的目标与结果。所以笔者认为延安的经济转型重点应在产业转型上,而不是原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上,以下是几点调整策略:
3.1 发展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包括形成规模、深加工和流通渠道。延安应像阜新在农业上培育几家龙头企业,建立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园。扩大苹果树、杏树、草莓、小瓜和红枣的种植面积。在培育种植企业的基础上引入加工企业,使农产品的产业链得以延伸,深度挖掘其中的价值含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成立农业合作社,成立农产品交易市场,并及时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目的是最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的经营风险以及给农户带来更大的利润。
3.2 大力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来过延安的人都对延安环境卫生的清洁度惊叹不已,大加赞赏延安市的环境卫生工作。这是延安近年深入贯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策略的结果。延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种文物遗址5908处,其中文化遗址2956处、古葬墓491处、石窟171处、石刻1344处、古建筑180处、革命纪念处350处,另外,自然景观也比较丰富,如壶口瀑布、万花山、黄龙山林区、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但这些景点过于分散,各旅游景点相距较远,给人一种海市蜃楼的感觉,看着旅游资源挺多的,就是不知道去往何方,这样就给游客的行程安排造成很大的困难。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打造“精品旅游”二是“连片经营”,三是“文化植入”。具体来说就是一要打造一批像壶口瀑布、黄帝陵那样的旅游景点;二是对于相对集中的自然景点进行集中整合,让之形成规模,三是让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充满文化氛围,采用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游客通过游览一个景点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一段历史。
3.3 产业集群化建设
阜新经过多年的培育将液压产业打造成全国的亮点工程,使之成为全行业的龙头老大。延安因石油产业发展起来的机械装备业已初具规模,比如陕西延长石油机械制造装备有限公司、延安山利工贸有限公司、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石源工贸等,它们已经具有相当的技术,可以生产各种抽油机、抽油泵、抽油管道,只是各公司联系不是很紧密,好多成型的产品都是各公司单独生产的,这样本地区的装备企业就形不成规模效应,在外部没有竞争力。如果各厂家能够合作起来,各自生产自己技术能力强的零部件,最后由一家企业组装起来,这样一个有关石油生产的机械裝备群就可以建立起来。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各企业的合并分工在短期内难以达成协定,但为了本地区本行业长远的考虑,各企业和政府还是应努力推动机械制造业集群化进程。
3.4 国有大型企业产业链的延伸
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两大采油企业——延长石油和中国石油在继续挖掘石油资源的同时,也应该瞄准市场,寻找适当的投资目标,促使产业链的延伸。在这方面,它们已迈出了第一步,延长石油和中国石油合资建设天然气公司,延长石油也单方面于安塞工业园投资建设陕西省延长石油机械制造装备有限公司。当然,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它们还应该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去探索非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
3.5 政策融通
城市转型是全民的事,不能仅仅依靠资源型企业努力,其他成员也应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来促进产业的转型:政府应继续实施优惠的政策,在现有的省级、县级工业园内进行招商引资,对企业进行减税,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贷款;民营经济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具有自主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应变能力强的特点和优势。民营经济是活力最强、前景最好、希望最大的经济成分,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快经济转型,搞好重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经济超长规跨越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因此,政府应鼓励地方有充足资金的投资者进行投资设厂,组成强大的民营企业团队;各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以及投资方案的实施,发挥大学对企业的塑造效应;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三大战略,完善公共事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良好的融资环境,创新融资方式,鼓励支持企业的债券融资,大力推进项目融资,把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激活民间资本,完善担保体系,增强融资担保能力[5];最大程度打通商品流通渠道,设立各种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大中小型批发中心等商品交易场所;各环保部门加强监督,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康鹏.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调查报告[R].2011.
[2]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企业组织与城市互动演化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0-112.
[3]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基于企业组织与城市互动演化的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3-114.
[4]李桂芝,郑树旺.阜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在转型中的地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