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音乐教学综合化

2014-04-29 15:17向广武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科音乐教师

向广武

摘 要:音乐和其他很多艺术一样也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所以构成音乐的就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包含了政治、宗教、经济、历史等所有文化。这使得音乐鉴赏教学应更多地以其综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更深层次体验、感受、理解音乐,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气息。但是,音乐欣赏教学体现综合性和多元性不能背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变成了借音乐之名的其他学科的大杂烩,而是应借助多方面的知识来更好地聆听音响、感受内涵、体验情感。所以,高中音乐教学综合化是应经过科学的提炼和加工的有效综合。

关鍵词:高中音乐教学;理解音乐作品;音乐的综合性

高中音乐鉴赏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包含了各个中外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西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现代音乐等),也包括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民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民族器乐、管弦乐、室内乐、交响乐和协奏曲等)。但同时,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用到音乐与文学的综合、音乐与绘画的综合、音乐与政治、宗教的综合、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等等。用得恰到好处时,的确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很多滥用姊妹艺术和过多综合其他学科知识,而背离了该作品音乐欣赏的本质特征,变成了借音乐之名的各学科的大杂烩,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一、学科综合应建立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前提下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家的精神产物,也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由于音乐不是以具象为媒介,而是以抽象的音响为表象的特殊性,给我们正确理解带来困难,所以我们有时要借助其他更加具体、更加可理解的知识进行描述。在小学时讲故事、朗诵等成为老师的常用手段;到中学时,老师会通过大量的政治、文学、地理、历史等知识来促进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提倡综合的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科综合的形式、方法要科学合理

有些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前,常以与该音乐相关的某一个故事导入,这些多是音乐创作的背景故事,会涉及当时的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教师为了更好地阐述常配合播放有关画面。这样欣赏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到真正聆听音乐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下意识地围绕着这些创作背景,而无法或不能更多地关注作曲家是怎样运用音乐的技法来表现内容和情感,并且教师根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来加以启发和引导。

笔者在高中从教已有十数年,尝试过各种方法,在这点常用的做法是:先听作品,感受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创作手法,然后询问学生为什么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情绪?能否从作品的音乐性上谈谈自己的看法?(如:速度、节奏、旋律感、配器、和声等等)学生可以展开想象,各抒己见,遇到与作品真实情况有太大的偏差,我才简要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如: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我会让学生聆听三遍音乐,第一遍在没有任何暗示的前提下,让学生完全凭借自身感觉,初步感受音乐(感受基本情绪);第二遍带着几个问题边思考边聆听,当然为了作品分析的需要这一阶段可以采用片段分节欣赏的方法,主要从音乐的具体要素去感受这种情绪的形成;然后听第三遍,聆听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些肖邦的生平、事迹以及当时波兰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但选择肖邦文字或视频素材的时候,一定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假如选择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来反映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在这一环节里,时间必须控制好,素材要精练,否则占时太多,意义就不大了,毕竟我们音乐鉴赏,主体还是要从音乐的层面去分析作品!

再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的鉴赏,这部作品是一部画面感极强的交响诗,故也可称其交响音画。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以强烈的戏剧性音乐对比,体现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的主题思想,是一部富含俄罗斯民族色彩的管弦乐作品。由于这部作品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创作技法,非常怪诞、离奇,又富含了众多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致使学生理解作品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会先把穆索尔斯基创作时写在手稿上的一段话先告诉学生,(“阴惨的声音从地下涌出——‘黑暗的妖魔们出现,然后‘黑暗之王车尔诺鲍格上场——众妖魔对其进行赞颂和行祭奠礼——狂欢作乐——当一切进行到最高潮时,远处传来乡村学校的钟声,群妖们立即销声匿迹——破晓。”)因为那是穆索尔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提纲,可以从中更清晰地理解作品,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很显然音乐的不确定性就无从谈起了,更别提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也别说什么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了。因为学生从头至尾都是被教师的思维控制着,也同样被几百年前的穆索尔斯基束缚着。同样我觉得更好的做法还是应先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后有选择性地告诉学生一些背景材料。如果用前者的方法,这首曲子“在老师点拨下”是听懂了,那教师不在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再换个作品怎么办?开始听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听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关于音乐的背景材料和综合知识都要拿到课堂上一一讲解,这样音乐课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而成了其他学科的大融合了。

2.学科综合的内容需经过提炼加工

由于课时时间的限制,要想在课堂中通过学科综合的方式加深理解音乐,这种综合一定不能盲目。音乐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科综合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内容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选相关知识必须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对作品的理解有确实帮助的内容。

有的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地理环境、服饰文化、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等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这其中有一些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有些是没有作用的,或作用不明显的。如果只是作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不必也不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的。有的教师甚至将藏族民歌《宗巴朗松》的高亢嘹亮,只解释为高原环境所致(青藏高原),而将蒙古长调的连绵悠长只解释为辽阔草原所致。可是,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蒙古长调往往也是非常高亢嘹亮的,而云南、贵州也是地处高原(云贵高原),那又如何解释他们的音乐风格呢?总不至于告诉学生,青藏高原的海拔比云贵高原高一些,所以藏族民歌腔调就更高些。这岂不是贻笑大方!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我们要把这个问题留给音乐专家们去研究,课堂上我们要更多地分析不同民族音乐语言的特征,让学生学会辨别音乐的民族风格,理解各民族音乐的民族性这就足够了。毕竟我们只是高中音乐鉴赏,而不是专门做学术研究的!

二、关注音乐本身的综合性

在新课程改革取得卓然成效的今天,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寻找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方法,为音乐审美服务。

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多元化并存的社会,现代社会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化的,古典音乐依然散发着醇厚的韵味,而流行音乐依然吸引着大多数青年人。音乐鉴赏教材中虽然增加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内容,但与学生的审美层次,与时代的同步性实在有太大差距。教材与现实的反差也成为学生难以融入课堂的最大原因。因此,许多教师在教材之外补充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欣赏内容。如:在讲到西北民歌时,可以利用西北歌手阿宝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用他的演唱来体会西北民歌的一些特点;或者在上完“独特的民族风”这一章节后,可以上一节王洛宾的专题课,充分利用大家熟悉的一些民歌,如:《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再如,我们在教学“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时,除了欣赏勋伯格的音乐,还可以增加些中国音乐家谭盾的音乐《永恒的水》等。让学生对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有着更直接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另外当代流行音乐的一些精品,当代经典的影视音乐等,都可以补充到我们的音乐欣赏中来,这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极其有益的。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让学生感受同一作品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而体验音乐表现手段之丰富、表现形式之多样。如打击乐,民间的打击乐与“红罂粟”打击乐呈现出的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时就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钢琴演奏与长笛演奏也各具特色,长笛演奏感觉更加唯美舒缓,但在立体层次效果上就无法与钢琴相比。另外有些作品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如:刘欢演唱的《好汉歌》就取材于教材中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而这两首歌曲在我们教材中都有出现,将这些作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能更清晰地使学生理解音乐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重要性。再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歌唱祖國》的拉宽节奏演唱等,会让学生体会到速度与节奏对音乐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比较欣赏的方法会让学生眼界大开,同时很自然地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科学合理、准确实效地走向综合化是丰富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有效的手段,不管是从对音乐理解深度上,还是对音乐的感受面上说,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人文审美修养的重要途径,使音乐教育不单单是纯音乐的教育,也为人文教育的宗旨作出自己学科的贡献,使其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使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都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

编辑 杨兆东

猜你喜欢
学科音乐教师
【学科新书导览】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超学科”来啦
音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圆我教师梦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