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4-04-29 11:59马向阳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创设

马向阳

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活,强调体验性学习,而操作活动又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体验感悟的一种良好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何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提高课堂高效呢?

一、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相当于数学问题加生活情境,从字面上理解,一个好的情境应该具备数学化、问题化、兴趣化三个特征。但是如何实现情境的“数学化、问题化、兴趣化”,如何把数学问题巧妙地与生活实际结合,如何让学生愿意倾注情感去琢磨和研究它,同时在愉悦、欢快的问题情境中获取新知,真正做到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服务于生活呢?

1.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如果说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情境更多地偏向于形象生动直观,那么第二学段情境的功能要更加关注探究,数学味道应该更浓一些,这也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数学广角》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妈妈带着小华来到市场购物,看到一个笼子里装满了鸡和兔,小华很好奇,总想知道笼子里装了几只鸡、几只兔、他们一共有几只脚?可小华数来数去,只数到有6只鸡、5只兔,就是数不到他们共有几只脚,谁能帮帮他呢?这样,学生就能兴趣高涨并能很快地根据鸡兔的特征算出一共有32只脚。教师便问:你是怎么获取的?学生并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很好地完成运用“列表法、假设法、列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知情境内容,也不仅仅让学生丰富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学习中实现有效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今天马老师邀请了一位小客人,大家想认识一下吗?(生:想)那给点掌声,咱们欢迎欢迎!(课件出现机器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机器人,今天是特意来与红旗最多的同学交朋友的。你们有信心夺第一吗?看来小朋友们今天是信心十足啊,都想得第一。那机器人首先要考验一下大家,请你们把桌面上形状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这样就很快的导入了新课,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认识物体”的同类分法的教学重难点中,学生在累而快乐的情境中获取新知。所以,我们要将“情境”创设于教学目标之中。

二、注重有效问题的创设,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课堂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重难点的突破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素养。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来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能力,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使提问更有效呢?

1. 问题的有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如,在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中,由于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师可创设情景:在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等三个徒弟争着吃一个月饼,唐僧想做一个公平的师傅该怎么分呢?(揭示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三个徒儿,每徒儿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和整个月饼有什么关系,可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分数:1/3)紧接着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个徒儿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3),接着引入新课。这样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提问,使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既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积极促进旧知向新知迁移,又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下一步的教学适时调整教学预案。

2. 问题的有效要符合知识的本质。设计的问题时是否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很重要。如,教学《比和比的应用》中的“比的基本性質”时,教师只要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便能根据知识快速的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抓住了知识点的本质特征。

3. 问题的有效要抓住知识的关键。设计的问题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 问题的有效要注意循序渐进。设计的问题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量圆的周长、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提问:(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用什么表示?(2)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3)如果知道圆的半径,你能否计算出圆的周长?为什么?(4)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5. 问题的有效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的问题应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展现正确的,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要展现错误的,从错误中明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展现思维过程,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只有通过思维过程的展现,使学生在交流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不仅能正确掌握知识,而且智慧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注重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能力,使学生敢问、善问、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而好的问题设计、有效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创设
我爱长方形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