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对学生德育的探究与实践

2014-04-29 11:59何平王永芬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文古诗文民族

何平 王永芬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来且有所创新与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经典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诵读经典,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达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经典诗文”它是人文思想的荟萃,民族智慧的源头。在民族文化断层不断加剧的今天,开展诵读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富有哲理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为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创造真正的优质教育环境,以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德,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智慧和优秀品质。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1.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责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胡锦涛同志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外来文化侵袭、不断被弱化的严峻现实。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接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 陶冶高尚情操,培育健全人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厌学情绪较为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淡薄,人文学科素养欠缺,缺乏爱心,如此等等的现象,使我们不得反思教育的成败。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尤其是学生自由阅读时空被强行挤占,忽视了学生经典诗文的阅读与积累。他们只会解题,而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探求知识和联系实际等终生受益的能力,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往往只看重分数,关心的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分数高,一些错误行为都可以理解,这种观念导致一些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成了新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人。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达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就是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使学生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到培育健全人格。

3. 诵读经典诗文,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岁月沉積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既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又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经典”既是人文思想的荟萃,又是民族智慧的源头。在民族文化断层不断加剧的今天,创造真正的优质教育环境,开展诵读那些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富有哲理的经典诗文活动,让学生从小成长之根深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幼稚的心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以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孩子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孩子一生中具有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秉性的基础,为我们的下一代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这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诵读经典诗文的实施策略

早在2004年9月学校以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有效实施学校素质教育为目标,经过认真调研与思考,根据实际,结合校情,本着以求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涵养人文情怀,奠定文化根基,丰富语文素养,培育健全人格为宗旨,将诵读“经典诗文”引入校园,带进课堂,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2005年6月在全市进行了经典诗文诵读成果汇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社会的赞誉,赢得了家长的赞同,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项活动的开展,既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又是我校办学的另一特色目标。

1.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诵读实施。学校成立了经典古诗文诵读特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负责整个诵读活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导主任及语文骨干教师负责诗文诵读活动的业务指导,学科组长和语文教师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要求学校全体师生人人参与、个个参加。形成了“学校→教导处→学科组→语文教师”的诗文诵读工作网络。制定了详实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方案,拟定了《嘉峪关长城路小学特色教育发展规划》,将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本校特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从而促使“经典诗文诵读”步入正轨。

2. 构建人文环境,营造诵读氛围。为了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时随处的感染学生,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浓郁的诗文诵读氛围,构建了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人文环境。在教学楼前甬道的两边设置的宣传牌和宣传栏中,书写着“名人名言”、“中华传统美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教学楼大门的柱子上镶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烫金字。楼内到处是名人画像,将墙壁装扮成“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诗墙:七十多幅诗画组成的长廊,以供欣赏、诵读。校园之声广播站每天定时开播经典诗词欣赏和古诗配乐朗诵。放学时,学生走着整齐的路队齐声朗诵着经典诗文走出校门。这些精心设计,无不独具匠心,不仅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营造了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更是师生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食粮,蕴含着深长的民族教育意义。在传统文化气息甚浓的书香校园里遨游徜徉,与师生朝夕相伴,触目可及,牢记于心,使师生感其声,领其情,观其行。潜移默化,使学生置身其中受到经典诗文的陶冶和影响,以此激励着师生健康成长。

3. 实践校本课程,落实诵读内容。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正确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索以“经典诗文诵读”为内容的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经典诗文与爱国主义和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地把“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注重推进民族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结合教育部推荐书目及《语文新课标》阶段目标要求和阅读量,根据学生的每个年龄段的德育培养目标及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和心理等特征,对必读经典书目进行了科学的、有序的精心筛选,选定了《中国经典诵读本》、《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古诗文选读》、《论语》、《老子》、《诗经》、《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作为必读经典书目,并以书目中的篇章确定为各年级各阶段的诵读内容。在此基础上,经过筛选、整理,编印了《经典诗文读本》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教材发放到全体师生手里,达到人手一册。其中《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附有详细的注解,使“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内容得到了有效落实。

4. 抓好诵读时机,确保诵读时间。按照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开好地方课程的同时,以《古诗文选读》、《中华经典诵读》、《经典诗文诵读本》为蓝本进行经典诵读,进一步加强“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学校统一按学期的进度规定诵读内容,各年级有所侧重。为保证诵读时间,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诵读经典教育的主渠道,每周专门开设经典诵读课,低年级每周二节,中高年级各每周一节,将开设的“经典诗文诵读”课安排在课表中,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指导。另外,学校还对晨读进行统一要求——每天早晨20分钟的诵读。

5. 注重学科渗透,实施诵读创新。诵读经典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通过学科渗透,有效地实施诵读经典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文拓展学习;美术教学中结合古诗文进行的诗配画,画配诗的创作实践;音乐教学中对古诗文的配乐、吟唱或舞蹈练习;体育教学中进行古诗文韵律操训练;信息技术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编辑古诗文电脑小报等。

6. 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形式,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以愉悦了学生的幼稚心灵,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抒发了爱国情怀。

(1)开展课前3~5分钟每课一吟活动,放学路队琅琅吟诵,形成常规。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2)每周写两篇有关诵读古诗文的日记或心得体会。

(3)校园橱窗里每学期定期举办经典诗文佳句诵读内容展示。

(4)每月举行一次班队诵读诗文主题交流会。

(5)定期展示诵读成果汇报,每学期举办一次寒(署)假古诗文成果展示。

(6)每学期出一期诗文板报。

(7)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评选“中华经典诵读小明星”、“中华经典诵读优秀班级”、“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

(8)每学年开展一次“我与经典有约”征文大赛。

7. 拓展学生经典诵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结合点。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了“经典诗文诵读”教育的有效方法。

诵读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浏览、初读、熟读、背诵,不求甚解。

悟诵阶段: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对所读经典有所感悟、领会,并受到一定的熏染。

验读阶段:在多读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由情感到内化的迁移,能把经典诵读中悟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康、耻”等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体现出来,有人文素养提升的效果展示。

三、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开展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震撼心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国经典古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内容博大精深。她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诵读经典诗文,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民族精神的感召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在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味的同时,必将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国家经济的历史重任。

2. 净化心灵,培育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里,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 [2]因此,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处事为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文内涵都蕴含其中“文以载道缝经来,腹有诗书气日华”,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千古美文、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正在悄悄地雕琢、塑造着我校所有学生童稚的心灵,通过诵读积累,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陶冶其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使学生知书达理,善良聪明,乐观坚定、胸怀大志。培养其仁义淳厚的高尚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从而形成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用经典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出浓郁的芬芳。

3. 传承美德,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中华经典诗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经典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也是在与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交流过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4. 拓宽途径,促进了经典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诵读活动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1)结合节日庆祝活动进行诵读活动。以每年的母亲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国庆、建队日、中秋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自强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以及“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领略经典诗文优美韵律的同时,也深深为其深刻的内涵所感动、震撼,从而接受经典文化中有价值的教育观念。

(2)与日常学习结合诵读。每天早读20分钟的诵读,课前5分钟诵读,以及经常开展古诗文诵读专题班(队)会,使之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选择经典诗文内容,指导学生诵读,以达到诗文积累、学法引导、习惯养成的目的。

(3)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在校园广播台、宜传栏内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欣赏栏目;各班级在教室的文化角抄写经典诗文相关内容,供学生诵读;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讲述中华圣贤故事,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经典文化的气息,学生耳濡目染,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2]胡笳.国学资源开发在小本课程建设中的意义[J].甘肃教育,2013(22):54

注:本文系(甘教规办[2010]08号—62)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专项课题(规划课题)《“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诗文古诗文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