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凤,陈 婷,冯端林,王晓娟,刘志国
(1.武汉轻工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418)
鱼肉营养价值丰富,经常制成休闲食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鱼制品存在严重的鱼腥味[1-3],严重制约了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鱼制品除腥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除腥法、化学除腥法和微生物除腥法3大类[4]。物理除腥和化学除腥存在有严重的物质残留现象且操作复杂,微生物除腥没有化学物质引入,消费者更易接受[2,5-7],尤其是食用微生物除腥所产生的气味更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笔者选用新兴的微生物除腥法[8],采用米酒酵母菌除腥,以活性干酵母作对照实验,得到效果较佳的除腥方法,以解决鱼制品腥味问题。
垂直流超净工作台,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PE公司;台式高速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
孟加拉红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琼脂(BR:北京奥博星公司产品);YPD培养基(酵母膏1 g,蛋白胨1 g,葡萄糖 2 g,琼脂 2 g,定容为 100 mL);活性干酵母(甜酒曲:安琪公司);米酒糟,武汉市售。
1.3.1 鱼样除腥方法与评价
称取鱼块(天喔食品公司提供)每份10 g,分别浸泡到100mL不同接种量的酵母溶液中除腥,不同温度下水浴不同时间。然后取出洗净并晾干,晾干的鱼块用锡纸包好,放入锅中蒸20 min。8名感官评价员组成评定小组,对各组鱼块进行评分。评分标准:鱼香味,2分;无腥味,1分;腥味较弱,0分;腥味一般,-1分;腥味严重,-2分。各组评分进行汇总,计算平均值,作为感官评价最终得分[3,9]。
1.3.2 米酒酵母除腥
(1)菌种培养与生长曲线。取酒糟分别梯度平板涂布到对应的孟加拉红培养基和YPD培养基上[10],30℃恒温培养至长出单菌落。观察单菌落的个体形态特征,并逐个制成涂片,镜检[11]。根据菌种的个体形态和生长方式确定菌种。绘制生长曲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并保存菌种。菌种液体培养12 h,离心7 min(6 000/min)除去培养液,加入等体积无菌水,振荡均匀,即为米酒酵母处理液。
(2)反应温度的选择。鱼样本于15%(体积百分比)米酒酵母处理液中,分别于23℃,26℃,29℃,32℃,35℃,38℃下浸泡120 min,评价除腥效果。同样条件下进行活性干酵母对照实验。
(3)菌液浓度的选择。将鱼样本分别浸泡于含米酒酵母处理液0%,5%,10%,15%,20%,25%(体积百分比)溶液中,38℃下浸泡120 min,评价除腥效果。同样条件下进行活性干酵母对照实验。
(4)反应时间的选择。鱼样本于25%米酒酵母处理液中,38 ℃ 下浸泡 0 min,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150min,评价除腥效果。同样条件下,进行活性干酵母对照实验。
(5)设计米酒酵母除腥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条件。
无论是孟加拉红培养基下还是YPD培养基下,菌落的形态特征相似,菌体涂片的形态、生殖方式均相同,命名为米酒酵母(图1)。通过生长曲线可以看出在酵母菌生长到12—16 h之间时对数期结束(图2),稳定期开始,此时菌种活性、稳定性最佳。血球计数板计数结果:12 h时菌种量为8.56×108个/mL;16 h时菌种量为9.8×108个/mL。
图1 菌落形态图
图2 生长曲线图
实验结果表明:米酒酵母浓度为15%(体积百分比),浸泡90 min时,38℃为最佳除腥温度(图3A);浸泡90 min,温度38℃时,米酒酵母浓度为25%(体积百分比)除腥效果最好(图3B);米酒酵母浓度为25%(体积百分比),38℃时,浸泡120 min为最佳除腥时间(图3C);同等条件下米酒酵母除腥效果优于活性干酵母的除腥效果。
设计正交实验(表1),结果显示(表2):米酒酵母除腥的最优方案为A3B3C2,即反应温度38℃,反应120 min,25%米酒酵母处理液。
表1 米酒酵母除腥正交实验设计表
图3 不同条件下米酒酵母的除腥效果
表2 米酒酵母正交试验结果
从两种酵母的除腥效果可以看出使用米酒酵母除腥效果更好,正交实验的结果(反应温度38℃,反应120 min,25%米酒酵母处理液)与单因素结果相同。米酒酵母除腥后的鱼块不仅具有鱼的香味,同时增加了米酒的清香味,口味更佳喜人。米酒酵母通过液体培养得到,增长了操作时间,加大了除腥成本,若能够对米酒酵母批量市场化生产,将大大缩短整个流程,节约成本。微生物除腥法,在蒸熟过程时,已将微生物杀死,因此,微生物除腥法的微生物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
[1]游丽君,赵谋明.鱼肉制品腥味物质形成及脱除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34(2):117-120.
[2]黄骆镰,黄克,肖如武.水产品腥味物质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9,9(36):146-148.
[3]王浩田,马俪珍,付翠萍.鲶鱼肉的脱腥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063-6066.
[4]许秀娟,钟红茂,蒋仙玮.水产制品除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2):32-35.
[5]卢春霞.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工艺优化及其风味成分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6]段振华,易美华,汪菊兰,等.罗非鱼碎鱼肉酶解液的脱腥技术及其机理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7,2:65-68.
[7]邓后勤,夏延斌,邓友光,等.鱼制品脱腥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6,32(5):109-112.
[8]陈奇,黄寿恩.鱼制品脱腥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6):163-167.
[9]裘迪红,周涛,戴志远,等.鲐鱼蛋白水解液脱苦脱腥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1(1)(5):37-40.
[10]宋北,王继华,杜丛,等.大米酒酒曲中优势菌群的探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6(2):69-72.
[11]王艳萍,程巧玲,张阳,等.米酒醪中优势微生物菌相组成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08(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