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14-04-19 00:25刘祖燕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38期
关键词: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刘祖燕

摘 要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也同样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要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作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也同样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要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还是按照原来的授课方式,不能还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育观念,跟上教育新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知道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在探究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体验,课堂教学更是要有一定的原则。

那么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具备哪些性质特征呢?我提出了一下几点思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知识性

课堂教学一般是40分钟左右,在这个过程中,有情境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以及简要的课堂小结,这每个过程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知识性,在每个环节都不可以疏忽它,它的存在才不至于偏离本节课堂主要讲的内容,因此要授课的知识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末。

例如,在讲对称轴的一节公开课中,刚开始上课时,老师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各种对称的风筝。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老师,谁最先发明的风筝。这个问题显然与今天要讲的内容不相符,老师就给学生们讲自己也不清楚,因此布置了任务让学生们放学了回家搜索是谁最早发明的风筝。然后教师又问还有其他学生有其他想法吗?另一位同学答道:老师,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个问题也脱离了要讲的主要内容,因此,老师又解释道现在你们的知识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到你们上高中大学学习了物理和数学知识,你们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他的引导提问方式出现了问题,导师学生的发现与新知的讲授(即对称轴)没有联系。因此,老师赶紧转变发问:同学们,从几何图形上看,这些风筝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很快就有同学回答他们左右对折可以重叠。这样,就引入了对称轴的相关教学,从而老师才能顺利进行教学。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师在刚开始发问时由于提出问题出现失误,导师学生偏离了即将讲授的新知,最终导致教学过程中浪费了至少5分钟的时间。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知识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刚开始的教学情境引入,还是新知的讲授过程。如果哪个过程偏离了新知识,那么课堂都是美中不足的,以上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备思维性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系统的和具体的过程。这些是思维最基本的过程。

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数学课堂要具有思维性,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思考,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让学生们对问题的不同讨论碰撞火花,相互探讨,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思绪,但是教师不应遏制学生的想法,应顺着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让学生们最终自己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案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长期下来,还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讲授《位置的确定》时,教师一般采取的是在多媒体上展示网格图,然后在上面相应的标出一些点,让学生们回答这些点该如何表达,在这些题上,学生是纯粹的根据老师的对应方法直接给出点的表示,而不知道为什么用数对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有问学生怎么样表示这个点,而没有为什么这样表示,强硬的记忆对学生的思维性毫无发展。因此教师该思考为什么用数对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的对比,从而可以让学生理解数对。教师可以先演示一条直线的每个点,学生可以知道直接用一个数字表示即可,那么再把直线换成平面,再进行展示,那么学生知道它是由长和宽组成,因此要用数对表示,那么再延伸到空间上,让平面堆叠成立方体,那么学生就知道这个点肯定由长宽高表示,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在这个教学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是活跃的,思维是发展的,直接从直线延伸到平面,又从平面延伸到空间,这对学生后面学习空间几何有铺垫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发展性的提高。

三、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中应具备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摆脱思维的依赖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创造力。

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是趣味性的直接表现。好的数学情境,不需要有动画片里面的人物,比如孙悟空、喜羊羊等。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问题自身出发,可以是对问题自身的研究。趣味性是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不是某个卡通人物或者某个活动很有趣,一定要回归问题自身的魅力,当学生从题中解决问题,会发现数学具有更大的趣味性,会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在进行两位数加减法练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做活动“拔萝卜”来让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两位数加减法。教师可以把班级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的学生假定为小白兔,右边的学生认定为小灰兔。在多媒体上展示大萝卜,左右边的两个兔子进行回答问题,如果大萝卜里面的竖式计算大于50,那么萝卜归小白兔,如果小于50,那么萝卜归小灰兔,学生也有相应的肢体活动,比如如果计算结果大于50,那么小白兔就说“我们要”,小灰兔则说“给他们”,如果小于50,说的就相反,相应的肢体动作就是“我们要”的话就作拔萝卜的动作,“给他们”则做出给他们的动作。规则讲完后,教师将多媒体上的竖式一一展示,学生们进行口算,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肢体动作并说出相应的话。

整个过程有序而且学生们积极性高涨。通过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积极性,并将知识掌握的牢固。这样枯燥的数学计算,却可以讲的特别有趣而且让学生们感受到计算的乐趣,教学质量自然也提高了。

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性,要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对课程有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上也要突出以上三个特点性质,做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联系实际情况,充分思考学生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将知识融入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并让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思考总结,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并乐在数学学习当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将课堂的三个性质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所学知识为主线,教学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形式多样的方式,课堂富有趣味性,并去激发学生思维,让一整堂课生动有趣又不失知识性,从而达到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文竹.创新源于生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4).

[2]魏九九.浅议备课的四个要素[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5,(1).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尾矿库排洪系统封堵技术初探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